债转股?
债转股也是英利当前可能采取的手段之一。
根据银监会印发的《通知》,英利集团的金融债权人委员会由国家开发银行担任主席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作为副主席行,国家开发银行承担日常工作。银监会有关部门也会与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债权人的指导与协调,这样的委员会堪称“豪华”。
但英利集团已将相当规模的资产用于抵质押,即便是这样“豪华”的委员会,也难以让英利获得银行新增贷款。更重要的是,现在英利几乎所有毛利都被贷款利息等财务成本所侵蚀,即便是银行能够进行续贷、展期,也很难让英利摆脱当前危机。
因此,在“银企共赢”的指导理念下,债转股或成为一个优先选择。在英利产品依然有竞争力的当下,采取债转股,可以降低负债,减少还本付息压力,使现金流得到改善,或有机会走出泥潭。
对于银行来说,债转股后,很可能相当长时间拿不到分红或股息,但至少可以妥善处理一部分债务,金融风险可以得到有效化解。
最有可能的接盘者?
综合各方信息,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是英利未来最有可能的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8月开始,英利集团就已与3家战略投资者进行过沟通,其中一家能源央企,一家以房地产及酒店开发经营等业务为主的央企,还有一家综合类证券公司。
总部位于香港的联合光伏集团对英利重组一事也非常积极。2014年,联合光伏和英利两家公司就合作进行过一个300兆瓦的项目。联合光伏也公开表示,正在探索为英利绿色能源提供帮助的路径,并愿意与其他国家支持的企业或太阳能公司合作,以帮助英利渡过难关。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前提条件是认同光伏产业发展的前景,有实力和战略眼光。”王亦逾表示,这样既能够保留英利品牌、技术等优质资产,同时又能化解债务压力。
但这并绝非易事。虽然英利不肯对外透露集团层面负债具体数额,但业内估算其债务在百亿元左右,这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无疑是一个巨大门槛。
坚硬的现实是,在当下光伏制造业领域的民企中,能够有实力接盘的寥寥无几。即便是有实力者,如果仅从扩大规模来考量接盘英利,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自身扩产并非难事。
对于致力于发展光伏下游电站的企业,接盘英利表面上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产品供应,降低成本。但当前光伏制造业竞争充分,供应能力强,电站开发商受制于上游的情况并不常见,走向上游并不很迫切。
产业之外的资本也有介入的可能,之前有传言称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信达资产有接盘意向。但信达内部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信达资产不会在这个阶段去接盘,如介入也是在破产或债务重组以后,接盘大幅打折的不良资产。据传,信达曾介入过尚德的破产重整。
当前,有实力、有意愿参与英利重组的可能是部分能源类国企尤其是央企。近年来,国内传统能源企业开始转向发展新能源,而随着煤炭、石油价格进一步下跌,电力过剩,这样的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这类企业最可能成为英利的接盘者。
无论谁来接盘,都会在介入英利后面临现有管理团队去留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企业可能再次陷入危机。而英利管理团队也未表现出愿意放弃管理权的迹象,甚至在追求外部投资人仅是财务投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