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税收政策
1)在出口退税方面,2007年初到2010年初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光伏组件的平均出口退税率达到17%。
2)在所得税方面,征收15%的优惠所得税税率。在对光伏企业自主研发的鼓励方面。所得税中规定,对于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要大于10%,高科技产品收入和总收入的比大于60%,境内研发额大于60%。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5000万---2亿、大于2亿元的企业,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要高于6%、4%、3%。企业研发所产生的费用已经计入企业当期损益,还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照当期研发费用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对于已经形成无形资产的,可以在税前摊销研发成本的150%,期限一般要求大于等于10年。在研发过程中的可扣除费用包括资料费用和与新技术有关的翻译费、专利权、验收费用等发生的各种费用。
2.3、国内财税政策优缺点分析
2.3.1、国内财政政策优点分析
我国在21世纪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了一些财税政策,在中央政府实行了“太阳能屋顶计划”、“397号文件”、“金太阳计划”中,有利方面为:首先,为一些边远地区住户居住分散,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活用电问题,还避免了固定线路的过高的成本。这巨大的需求将大幅促进国内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业内人士估计如果这样的政府补贴政策扩大到一般商业应用,光伏产业的年增长额将达到一倍以上。
其次,通过对光伏发电系统、传输系统、光伏蓄电池、并网设备等核心设备的补贴和预拨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光伏企业的资金问题,加速企业资金的运转,有助于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在2010年,有总量为272MW的120个项目得到了补贴。
再次,在“金太阳计划”中补贴的强度有所减弱,对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标志着政府希望通过“金太阳”政策全面整合国内光伏产业,促进国内光伏产业全面升级,积极努力去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同时这也有利于扩大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可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国家财政将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企业把光伏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预计在未来的3年内新增装机容量约60万千瓦,把我国光伏产业向着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最后,在地方实行的财政方案中,《海南省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财税补助资金项目的通知》和《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有利方面:通过财政补助会加强企业相对于传统能源的竞争力,为光伏产品找到销路。补助具体金额的设定让企业有一定的压力,是其积极研发降低生产成本。
2.3.2、国内财政政策缺点分析
第一,“光伏屋顶”计划补贴的条件严格,在2009年全年,总共有约占91MW的111个项目得到补贴,补贴总费用约为13亿元。这些条件只有利于像河北晶澳、南京中电这样的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和一些外资企业。这直接导致了补贴项目很少,虽然可以增强大企业的实力,使他们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与西方企业竞争,可是把大量的中小企业排斥在行业之外,对于光伏产品支持面过窄,不利于多层次光伏产品的竞争。
第二,在397号文件中的50%的补贴方案,对于总投资的界定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把众多中小企业排斥在补贴范围之外,使其无法享受文件中所提及的补贴。
第三,由于“金太阳”政策中大部分是事前补贴,无法做到全程的仔细监管,一些企业拿到补贴后会把部分补贴移作他用。补贴额的下调导致企业的成本的增加,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政策中加以完善。
第四,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中,补助针对时间短,缺乏持久性,使得相应企业更加注重短线投资,缺乏长远打算,不利于企业在技术上研究突破。
2.3.3、国内税收政策优点分析
首先,在出口退税中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出口创汇。
其次,在所得税政策中,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相关技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鼓励促进作用,会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让企业努力开发新技术,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2.3.4、国内税收政策缺点分析
首先,出口退税导致了2009年6~11月,我国光伏组件的平均售价为1.5欧元/w,对于欧美国家的2.13欧元/w的相对价格优势,导致了光伏产品的大量出口。如果按照欧美国家对本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来计算,我国大部分光伏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正是由于这种税收优势,使国内的光伏企业在技术、市场几乎完全依赖外国的情况下出现了较大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也成为2012年美国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议案的口实,造成了产业的萧条。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这种绝大部分产品靠出口的出口导向型的光伏产品的生产不利于国内清洁能源的推广,使得国内企业消耗了本国大量的能源,在国内形成了大量的污染,却未能获得光伏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国内光伏产业只能长期停留在初级加工的生产环节,成为了变相的出口资源和能源。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也造成了国内企业盈利模式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在2012年国际市场萎缩时,国内众多企业亏损严重。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