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复苏之年已经远去,2016年对于光伏产业来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但在一片向好的声音中,光伏产业融资难,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新时期光伏产业逐步腾飞之中,光伏融资困局可谓是如鲠在喉,制约着整个光伏市场不能快速扩张。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应该如何应对融资困境呢?
一、光伏产业融资结构现状
1.1、融资相关理论
(1)融资的概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是由伊特韦尔约、密尔盖特和纽曼撰写的,文中将融资的定义描述如下:融资是一种货币交易手段,通过支付超过现金的购买价的方式实现,或者说是一种货币行为融资,目的是为了取得资产而集资。其实,融资就是资金的融通,既包括资金的融入也包括资金的融出,表示的是资金在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中双向流通过程。狭义的融资是指资金的供给方通过一定中介、机制向资金的需求方提供资金的行为,并完成资金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的转移,实现资本利用效率最大化。而广义的资本是指资金在供需双方间的双向流动。本文只研究我国光伏产业资金的融入。融资的过程就是将资金从资金供给方转移到资金需求方的过程,也是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过程。融资的功能不仅在于动员资金帮助解决资金供需问题,还在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前者指通过有偿的方式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后者重视效率,即实现资本的最大化社会效益,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
(2)融资结构理论
资金来源分为负债和权益。负债的成本就是支付的利息,和权益相比,负债有比较大的风险,如果负债过多会加重企业的风险,所以获得负债的成本比较高。权益也就是企业自有资本,虽然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较小,但是企业留有太多资本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如果自有资本用于对外投资产生的收益大于自用投资的收益或负债的融资成本,可以把部分权益用于对外投资,不仅可以带来更多收益,还可以实现资本效率最大化。均衡理论认为,完全不负债和完全负债这两种极端的融资方式都不利于企业发展,一个成本低、收益低、风险也低,另一个成本高、收益高、风险也高。企业在选择融资时应该全面衡量融资的成本、收益和风险,选择一个合适的融资结构,在风险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最高收益与最低融资成本的融资结构。
Marsh(1952),Taggart(1977),Graham(1996)等人对企业最佳融资结构的研究支持上述均衡理论的结果。从不同方式筹集到的资金,由于所占比例不同而形成的关系就是融资结构。从不同角度出发,融资结构的划分也不同。在本文中,以光伏产业主要资金来源为依据,将融资结构分为政策补贴、金融机构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际资金四种融资方式及其比例关系。企业为了使市场价值最大化,会选择最佳比例的融资结构,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即我国光伏产业的融资结构是否达到最佳比例的融资结构,是否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产业不同渠道的融资来源由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光伏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融资结构。
1.2、光伏产业融资结构解读
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大。在发展初期,对资金的需要主要用于企业购买技术和设备从事光伏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主要因为国外市场对我国光伏产品的需求增加,加快扩大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快速发展带来的无序竞争,使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光伏产品的价格急剧下降,最终遭遇“双反”调查,严重打击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内光伏企业大量倒闭,企业只有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才能从“双反”的阴影中走出来,此时,对资金的需求更进一步加大。综上,我国光伏产业从发展初期、快速发展期到瓶颈期对资金的需求是逐渐递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