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汉能薄膜发电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其主席李河君在12月21日场外减持25亿股汉能股票,减持涉及资金4.5亿元人民币。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汉能资金链依然吃紧。作为国内薄膜光伏市场的龙头企业,汉能的生存状态并不是个案,整个光伏行业回暖的基础依然脆弱。
2015年年底,光伏产业已经被工信部移除产能过剩行业之列。在“十三五”规划中,光伏产业成为重点扶植对象,光伏产业也由此迎来千亿元蓝海。面对政策春风,汉能们又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发公告布局光伏产业。在二级市场中,光伏股的业绩也是冰火两重天,股票走势也分化严重,虽然南洋股份、银星能源等个股走势活跃,但也有股票表现平平。
舆论漩涡中的汉能
2015年以来,汉能以及李河君出尽风头。先是在年初受益股价节节攀升,李河君登上《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成为中国内地首富。接着汉能股价于5月20日从7.35港元/股暴跌至3.91港元/股,跌幅达46.8%,公司紧急停牌。紧接着,5月28日,香港证监会声明对汉能展开调查。
因为外界质疑汉能薄膜发电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向母公司汉能集团销售设备所得,汉能以终止几笔关联交易作为回应。不过,今年上半年,汉能实现营收21.18亿港元,同比减少34%;净亏损5932万港元,但在2014年同期的净利润为16.76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的表现引发外界对其“造血”能力的新质疑。宜家集团终止与汉能签订英国住宅太阳能合同,汉能裁员、高管离职、香港办公室拖欠170万港元房租,甚至有消息称李河君准备出售其起家的水电资产等等,这些都被外界解读为汉能资金链吃紧的征兆。
港交所12月28日披露的这则李君河减持的消息让质疑变得更加可信。如果以减持价格0.22港元(0.028美元)/股的价格计算,汉能市值约11.6亿美元,约为2015年5月停牌时211亿美元市值的零头。因为这次减持,李河君持有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比例从80.75%下降到74.75%。
接近汉能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汉能的确有一些困难。”但她没有直接指出这种困难是否为资金问题。
“沉重”的光伏
汉能谜题待解,但光伏发电行业的整体困境似乎可以为汉能的谜题提供一些注解。
虽然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保持世界第一的记录已近十年,但市场严重依赖欧美,2011年以前有90%的光伏组件供出口。2012年,这种状况引起欧美发起的“双反”调查,最终光伏发电行业一蹶不振。行业巨头尚德、赛维相继资金链断裂、破产重整,有近百家光伏企业在此期间退出市场。
而“双反”后,银监会又在2013年初把光伏行业作为产能过剩行业列入大型银行风险防范对象,光伏企业通过银行进行项目融资——包括小型项目融资,占整个行业融资额的98%的通道基本被堵上了。据悉,汉能在建的9个光伏生产基地,只有一个以项目融资的形式获得了银行贷款。
此外弃光率高企也是光伏发电发展受阻的另外一个主因。弃光主要发生在甘肃和新疆地区,其中,甘肃省弃光电量17.6亿千瓦时,弃光率28%;新疆(含兵团)弃光电量10.4亿千瓦时,弃光率20%。另有部分地区弃风率超过30%。
对于弃光率高企,国家能源局曾专门撰写报告认为存在包括“电源、电网建设配套衔接不够”、“电网企业办理接入系统、并网验收工作不完善”等问题。更有专家指出,技术问题可以突破,关键问题在于地方保护、政策不规范、电网企业强势等。有行业内人士表示,“比如‘备案制’,地方政府用附加投资等条件作为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必要条件,光伏企业开发各地市场的投资成本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光伏行业回暖的基础依然脆弱,同时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壁垒和畸形发展仍需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