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站就像太阳能热水器一样,不需要怎么维护,最重要的是它特别绿色环保。”因为建起了镇江第一个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江苏镇江句容市白兔镇的普通农民蒋锁贵广受关注。
2014年7月,为响应政府“低碳城市建设”号召,蒋锁贵投资1.3万元在自家屋顶上安装了7块太阳能电板,预计每年发电1000度左右,在满足家庭日常需求外,多余的电还能并网卖给国家,贴补家用,这让他身边不少人也有了效仿的想法,纷纷找他求教取经。
蒋锁贵的经历是镇江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扬中、在丹阳......因为在低碳生活的探索中尝到了甜头,像蒋锁贵一样乐意享受低碳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2015年4月,原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夏锦文就任镇江市委书记后就反复强调:“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随后,镇江所有的产业和项目,都开始按功能规划定位进行布局。镇江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的《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了镇江优化空间布局行动的蓝图。其中,低碳城市建设成为首当其冲的排头兵。
据统计,2011年-2014年,镇江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9.08%,能耗累计下降19.8%,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21.9%,均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2014年,镇江全市7个辖市区已有4个实现了碳排放负增长。
“四碳”同建 打造低碳发展“防火墙”
水泥厂、化工厂等一批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是城市低碳发展的一大障碍,但同时也是城市GDP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如何兼顾两者之间平衡,实现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低碳发展模式?镇江市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认为,与其将这些GDP贡献者拒之门外,不如给他们今后的发展设置一道‘防火墙’,让企业时时刻刻都悠着点。”镇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镇江市已开始探索碳峰值、碳平台、碳评估、碳考核的“四碳”同建模式,构建镇江产业低碳发展的一道永不消失的“防火墙”。
11月26日下午,在镇江低碳展示馆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前,记者看到,通过物联网技术,平台终端每5秒钟就会自动对受监测企业的实时排放状况、能源消耗、生产过程等全部碳数据进行一次传送,再通过云计算、智能分析等信息化技术,对采集到的碳数据进行分析评判,初步实现了低碳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系统化、信息化和空间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