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投资的“旧观点”
如果说是“现象级”的投资热潮,本世纪新能源至少已经历过2000年和2008年两轮过热,每轮过热都会有企业破产和倒闭,特别是第二轮退热后2013年尚德的破产和重组,但是很快,市场就忘记了伤痛。自欧美双反之后中国政府被迫启动的“救市”措施造就了本轮新能源的集体狂欢,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企业在地方动辄百亿地签合作协议。现行的以配额制为基础的补贴机制,再次满足了地方政府强制新能源企业本地化发展的冲动,正在造成大量空心化的无效投资,随着规模的扩大,投入和产出效率反而降低。
房地产开发式地新能源模式是一场极为危险的游戏,最终可能拖垮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造成新能源再次泡沫化。这似乎是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周期律”,不断洗牌。然而即使有英利、汉能等企业的危机警示,政府似乎并不以为意,仍在不断地修改规划数字,行业和企业在用各种峰会证明着事业的辉煌。
然而市场总是难逃脱一个基本的规律:成本和经济性。这虽然是个旧观点,但似乎颠扑不破。只有在新能源的成本达到与传统能源可比的阶段,这个“历史周期律”才有可能被打破。我们到这个阶段了吗?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显示,全球陆上风电的平均度电成本(LCOE)从上半年的每千瓦时8.5美分降至下半年的8.3美分,光伏从12.9美分降至12.2美分,海上风电则从17.6美分降至17.4美分。受益于设备和融资成本的持续走低,近几年来的降速非常显著,然而相较于煤电约7.5美分及以下的成本仍有不小差距,至少仍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
当前成本的降低并非来自技术的重大突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设备国产化的优势及货币量化宽松带来的效应,后续成本持续降低的空间十分有限。当前新能源土地使用也不够集约,虽然可以利用边际土地或互补用地,但其单位面积产能效率是传统火电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并不能太过于乐观,世界银行副行长兼气候变化特使蕾切尔˙凯特就提醒说,能源替代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容易捅破碳泡沫,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