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试图采取多种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碳交易以明显的节能减碳效果备受关注,那么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如何,它与其他节能减排方式比较有何优势,未来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
“各自为战” 异中求同
王阳首先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状况,他表示,目前七个碳交易试点运行良好,截至8月14日,共完成配额交易4100多万吨,交易金额大约为12亿元左右,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湖北,接近2000万吨,占据全国总交易量的50%,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每个试点又有各自的特点。
从碳价来看,七个交易试点是各自独立的,北京价格最高,大概在50元左右,深圳在30-40元之间,湖北、广东、上海、重庆则在10-20元之间。碳价是各地供求关系的体现,是市场自行调节的结果,北京碳价相对较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北京的减排成本较高,减碳需付出的成本估计是全国最高的,二是北京碳分配额相对从紧,这对碳价是一个支撑,有些地方配额相对较松,碳价就可能越来越低,比如有的试点开始的时候价格是最高的,为60元,但现在跌到了只有20元左右。
从配额分配来看,七省市的配额分配方式大同小异,均采用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法。无偿分配部分,除上海一次性发放三年外,其他省市均为逐年发放;具体分配方法,北京、天津、上海、广东采用历史法和基准线法,湖北采用历史法和标杆法,重庆采用竞争博弈法,深圳制造业采用竞争博弈法、建筑业则采用排放标准法。有偿分配部分,大多数试点地区往往作为补充分配方式用于价格调节。
从总量与覆盖范围来看,七省市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总量差别很大,因此各自的配额总量和覆盖范围也大为不同。广东和湖北的总量超过3亿吨,天津、上海、重庆总量介于1-2亿吨之间,而北京和深圳的配额总量只有几千万吨。从覆盖行业来看,除了电力等重点排放行业之外,北京还纳入了包含大量服务机构的服务业,上海纳入了航空和港口等交通企业,深圳纳入了大型公建。七省市的管制门槛差别很大,最低为深圳的工业企业3000吨碳,最高为湖北6万吨标煤。北京的配额总量在七省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但覆盖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传统的工业排放,还纳入了第三方服务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13个子行业),几乎囊括了除移动源之外的所有行业。
机遇风险 并存发展
碳交易试点的良好运行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奠定了其在节能服务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作用。
据王阳介绍,碳交易市场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给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EPC)等项目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来源,企业做节能,可以获取一定的补贴或者财政奖励,而减碳之后得到配额,还可以将碳再次卖出,获取额外的收益,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碳交易主要是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在节能的同时也有助于环保,能够支持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三是碳市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它给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约定排放总量,但碳市场主要作用于节能减碳成本,真正实现减碳效果还要依靠技术创新,这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一种刺激作用。
碳交易市场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机遇与风险往往并存,碳交易试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立法仍需完善。王阳表示,目前北京试点的法律法规是比较完善的,但其他大部分试点地区还没有人大立法,缺少上位法支持,所以政策的支持力度、执行力度以及惩罚力度都会打一定的折扣,如果立法能够完善,很多事情在推进的时候阻力就会小很多;
第二,企业节能数据质量还需提高。由于碳配额是根据企业历史的排放数据来予以分配的,所以企业数据一旦残缺,在配额分配方面差距就会拉大。过去北京做节能数据统计做的比较多,因此数据也相对完善,但更多地方省份的数据是残缺不全的,这样对碳市场配额分配来说就很困难。假如数据缺失严重,那么可能就要采取相对保守的估算方法,例如依据行业的相对平均值来进行分配,这样一来部分企业会受益,但也有很多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
第三,标准不统一。目前,各试点都是制定各自的标准,未来一旦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肯定需要一套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如何设计的更合理需要慎重考虑,因此标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未来面临的一大难题,第二大难题标准的执行性,一旦标准统一,各地执行水平能否步调一致也值得关注;
第四,核查核证水平的一致性。碳市场是靠数据来反应问题的,需要第三方进行核查,但第三方机构水平目前参差不齐,想要保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地方主管部门一般的做法是筛选标准,根据标准选择可以进行核查核算的机构,供企业选择;
第五,试点过渡全国的政策还不明朗。目前,试点的规模还是有限,能够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小,并且截至目前还没有清晰的全国统一市场的指导意见,政策的走向还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的企业都希望尽快获悉更明确的说法。
跨区合作 面向统一
碳交易试点最终结果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提出要在2016年初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对于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王阳表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挑战还是有的。
虽然目前有关全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的还比较少,但一些具体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比如非试点地区的培训,包括核查体系的建设,政府部门和大型排放企业的人员培养和前期督促准备,此外非试点地区也在主动做一些工作。明年的碳交易试点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的希望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一些跨区域合作也正在展开。在这方面,北京率先在全国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2014年12月,北京市发改委与河北省发改委、承德市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启动京冀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承德市作为河北省的先行地区,辖区内6家水泥企业作为首批重点排放单位被纳入北京碳市场;其他符合条件的机构和自然人也可参与交易;承德的减排项目可视同北京本地项目进行抵消使用。启动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是推动京津冀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益探索,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