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朱共山曾在投资人会议上提及将“努力降低其所属的保利协鑫负债”,没过多久,其已有了实际行动。
这家国内最大的光伏公司昨夜宣布,将手持的燃煤热电厂、生物质热电厂及风力发电场等总计20项资产全部对外出售,这使得保利协鑫将从原来拥有多个能源业务的企业,蜕变为一家全线主攻光伏产品的企业。上述这批项目的出售总价为32亿元人民币。此外,因非光伏电站资产的剥离,保利协鑫也将因徐州金山桥热电厂获得大股东的现金补偿,因此保利协鑫总计获得了43.6亿元人民币资金。这次出售除可降低保利协鑫负债、拿到更多营运资金之外,也与国内经济放缓使其非光伏发电业务的业绩下降有关。
20项目全线卖出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售的业务包括了位于中国的17座热电联产电厂、两座垃圾焚烧电厂及一座风电场(装机容量为1414.5兆瓦、权益装机容量843.8兆瓦)。上述业务会通过卖方---璟轩有限公司(保利协鑫的全资附属公司)卖给上海其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其辰”)。其辰的拥有人为江苏协鑫能源有限公司,实际控制方是朱共山与朱钰峰等家族成员受益的信托Asia Pacific Energy Fund。买方的担保人为江苏协鑫能源有限公司。其中,朱共山是保利协鑫的第一大股东。
也就是说,上述多项资产从上市公司中卖出,给了大股东私人所持有的企业。此外,在这次重组完成后,买方还会在华兴建及发展一家总计360兆瓦的热电联产电厂、36兆瓦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据公开资料,这批项目出售后所获得的净额款项,有35%将用于对公司股东的特别分派,同时会降低保利协鑫的债务、改善企业流动资金状况、提升公司融资灵活性,并减低企业的借贷成本、获得更多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此前,朱共山曾透露,公司希望将负债进一步降低,2016年争取达到50%以下的资产负债率。
多原因促使业务重组
谈及出售及对保利协鑫进行业务重组的初衷,保利协鑫表示,虽然在出售前该公司上述业务的EBITDA率从2007年(保利协鑫上市时)的27%下跌至2011年的17.1%,但此后反弹到了2014年的28.4%。然而,2015年6月底的前6月,这部分业务的EBITDA率又再次下降至21.5%。
而且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电力的需求增长在持续放慢,火电利用小时减幅扩大。2015年6月底,6兆瓦以上的电厂装机容量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8.7%,而2015年上半年的社会用电量仅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3%,与2014年上半年、2014年全年的增长率相比,分别低了4.1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就产能利用率而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资料也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的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按年下降了217个小时,为2158小时,比2014年同期降幅扩大。回看保利协鑫可以发现,2015年前六个月,该公司的非光伏电厂业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820小时,相比2014年同期也下降了91个小时。
另一方面,煤炭价格在过去2015年上半年持续回落,不过国内的上网电价也在24个月内经历了三次电费削减,最近两次分别是2014年9月和2015年4月。保利协鑫的蒸汽售价也随着煤价的下降而减低。因此,2015年前六个月,上网电价和蒸汽价格的下调部分,也抵消了保利协鑫燃煤热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热电厂因煤价不断下降所带来的好处。
在燃气发电领域,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9月1日提高了最高门站气价,并在2015年4月1日将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进一步改革了天然气定价结构。尽管燃气电价维持了稳定,但近期天然气价格的改变,使得保利协鑫在2015年前六个月的燃气热电厂销售电力及蒸汽的平均单位燃气成本比2014年同期有所上升。
上述资产出售后,保利协鑫将不再从事非光伏发电业务,公司会专注于发展核心的综合光伏业务,包括多晶硅、硅片、于国内及海外开发的光伏电站。
事实上,2014年11月30日,保利协鑫曾希望以80亿元人民币分两批卖出了自己的7座硅片生产基地,不过后来作罢。此次出售非光伏发电业务的举动令人有些意外,但朱共山也曾强调未来保利协鑫的定位就是“专注于高技术和低成本的光伏制造领域”,但外界没想到其整合动作如此之快。
2015上半年,保利协鑫实现营收179.39亿港元、毛利38.94亿港元,同比分别上升了4.2%和5.9%。归属于股东的利润为8.26亿港元,同比略降。业务分布上,光伏材料的营收为114.12亿港元,利润达9.92亿港元。
上述被出售的项目主要位于江苏、浙江以及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等地,17座热电联产电厂的总装机量为1329兆瓦,权益装机容量为758兆瓦。上述业务在2013年、2014年全年、2015年上半年的收益为62.17亿港元、98.23亿港元、49.41亿港元;而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分别为3.12亿港元、2.78亿港元和7900万港元。
保利协鑫解释,2014年这部分业务利润的下降,与徐州西区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在2014年6月终止经营而出现减值亏损有关。与此同时,2015年上半年,一系列业务获得的7900万港元利润,相比2014年同期的1.14亿港元有所下滑,原因则在于“行政开支及商誉减值亏损上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