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首届中国光伏农业发展论坛——2015峰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论坛上将成立“百亿光伏农业产业基金”,力促青岛光伏农业技术在全国推广。同时,这也标志着青岛海上丝绸之路600亿的产业基金部分落地。
据了解,此次高峰论坛以 “百县空间·创客未来”为主题,向全国分享青岛即墨的 “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及“光伏农业创客空间”模式,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全程支持。主题论坛中,青岛即墨市就PPP模式打造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进行了重点解读。同时,此次论坛还将成立“百亿光伏农业产业基金”。该基金是 “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基金”的一部分,由城投集团、中国光大银行、昌盛日电共同出资设立,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专项投资于昌盛日电在全国各地的光伏农业项目。
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说:“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是光伏与设施农业结合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在租用的农田上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不改变原有农用地的性质,为光伏电站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设施支架的成本分摊,可以减少大棚农业投资40%左右。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收期是8至9年,而农业设施大棚的回收期在7年左右,有政府补助的话甚至4至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据了解,最近两年来,青岛市光伏农业大棚规模迅速扩张,光伏农业项目已占到2015年上半年备案项目总数的30%左右,成为光伏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100亿元的光伏产业基金专项投资于昌盛日电在全国各地的光伏农业项目,规模预计在1GW,未来两年将继续扩大,达到3GW。
相关资料显示, 一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呈现“发电在西部、用电在东部”的局面,消纳限电问题日益严重。而东部地区建设传统地面电站,又面临着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但是我国拥有1.35亿公顷农用地,超过200万公顷的设施大棚,且多数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光伏与农业的跨界联姻应运而生。同时,光伏与农业结合是近年来受到政策鼓励的产业方向之一。虽然光伏发电并网已经获得政策支持,但一些地方的项目仍不时面临着圈地质疑,而农业则存在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渠道窄的现实困难,业内一直在寻求两者结合的突破口。
样的背景下,昌盛日电提出的模式是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光伏园区,将光伏发电业务和各地优势农作物种植结合,同时设计了孵化器功能、开展创客大赛引入商业团队,形成“4:4:2”的园区业务格局。这当中光伏电站的发电收益可向银行抵押带来贷款,从而解决发展农业项目前期的资金困局,而各地农业生产优势与引入的创业团队结合,为长期发展的园区产业带来可能。
据了解,昌盛日电成立于2011年,但在四年后已经从最初的30人规模的初创团队发展到现在1200多人、0.8GW装机容量的规模。昌盛日电总部位于青岛即墨市,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财政部的1.1亿元拨款,开始探索光伏与农业结合的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