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经过大规模扩张后,集聚效应已凸现出来,大规模生产的最直接影响是降低成本投入,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无论中国光伏业处于“中国制造”的哪个阶段,成本降低都是必然结果,与倾销无关。
实际上,作为新兴行业,光伏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上游多晶硅生产、中游组件加工、下游光伏电站建设各环节都普遍存在补贴现象,并非某个国家、地区、政府或企业的个别案例,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状况。
光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在遭遇“双反”之前,欧美都曾是中国光伏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当时,中国光伏产品七成以上都是销往欧洲,而在多次遭遇“双反”之后,欧美市场比重大幅下降。事实上,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接连采取“双反”措施,严重扰乱了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发展,可能使得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市场频频受挫,营收状况大幅恶化,行业深度调整期提前到来。
不过,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在开拓新兴市场。2014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对欧洲出口额为28.16亿美元,同比下降24.25%,出口占比仅占全年出口份额的19.55%。同时,亚洲成为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占比最大,达78.54亿美元,同比增长42.73%。而出口增幅最大的市场是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额为4.86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59.21%。
但欧美频繁出手的“双反”制裁,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该获取的利益,更引来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目前光伏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一方面,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将到期,这时启动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是为政策到期后保护国内行业做准备;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有点先下手为强的意思。因为中国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加入WTO的,根据协议,2016年起这个条件就不存在了,美国届时再想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想在2016年前率先采取行动。
有分析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刚走出危机,“双反”可能短期内会影响中国光伏对美出口,但在各大厂商海外生产基地在下半年完工投产后,这一情况将有所缓解。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关系到两国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世界贸易体系的格局。
原标题:频遭“双反”制裁 中国光伏深度调整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