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无法按期兑付“11天威MTN2”债券本年利息。天威集团的此次中票违约,也开启了国企债券违约的首例。
作为“11天威MTN2”主承销商的建设银行,在上周三(5月20日)公布了持有人会议决议公告,提出追加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兵装集团)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等决议。分析师认为,这表明建设银行并不愿意为天威集团兜底,天威债到期后谁来兑付仍然存疑。
多名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若最终“11天威MTN2”无法逃脱违约的命运,那么对于中国债券市场来说也许不见得是坏事,因为打破刚性兑付或将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更为健全,意义重大。
银行和母公司都不愿兜底
今年4月21日,天威集团为“11天威MTN2”支付利息的日子到期,天威集团发布公告,表明由于集团发生巨额亏损,未能按期兑付本年利息。本期债券发行规模共计15亿元,债券利率为5.70%,本期应付的利息为8550万元。
在付息日期来临之前,市场一度猜测天威集团母公司兵装集团将为天威集团兜底,最终这一猜想落空。随后,债券主承销商建设银行宣布将召集持有人举行会议,协商相关事宜。
上周三,建设银行公布了持有人会议公告,通过了6项决议:一是确定并授权建行作为受托管理人,推举律师事务所为大成律师事务所;二是要求“11天威MTN2”加速到期;三是要求追加兵装集团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四是对天威集团及相关方采取民事诉讼;五是就“11天威MTN2”违约事项提请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进行三方面行动:1、提请交易商协会对天威集团此次违约行为进行公开谴责;2、提请交易商协会对兵装集团及其子公司在存续期内的债务融资工具提示风险,暂停兵装集团及其子公司发行全部债务融资工具;3、提请交易商协会将天威集团此次违约行为反馈给其他监管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发改委、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六是要求天威集团向“11天威MTN2”债券持有人公开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相关文件。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告诉《每日紧急新闻》记者,决议表明建行想把债券违约的压力转移出去,其并不愿意为天威集团兜底;“要求追加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等决议项目亦没有法律效率,具体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
天威集团资金链已断裂
尽管持有人会议决议公告中提出要求追加兵装集团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的议案,但是分析认为,兵装集团目前并不愿意为天威集团可能面临的债券违约兜底。
天威集团是央企兵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2011年发行了两期共25亿元中期票据(MTN),在2012年和2013年又发行共20亿元定向工具(PPN),当时它的信用评级为AA+。
从2011年起,天威集团净利润开始亏损,且亏损金额不断扩大,2014年亏损额达到101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今年3月份,农业银行保定分行在天威集团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账户中的资金划扣,抵消天威集团所在农行的部分债务,最终造成天威集团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到期的债券利息。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级业务部分析师吴武源认为,“11天威MTN2”本年度应付利息仅8550万元,若兵装集团有意相助,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其最终选择了袖手旁观,表明兵装集团某些层面或已战略放弃了天威集团或类似天威集团这种经营困难、财务恶化的企业。
数据显示,未来一年内,天威集团有25亿元的中期票据、20亿元的私募债券、40亿元的银行借款需要还本付息。由于天威集团目前资金链已经断裂,因此未来如何偿还这些债务引发市场疑问。
吴武源认为,从天威集团之前数次债券持有人会议情况来看,虽然与会各方表决通过了应对性的决议,但决议的效力未定,对违约事件的发展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债券持有人会议法律地位亟待明确。因此,本次会议决议能否最终落实同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打破刚性兑付意义重大
在范为看来,由于目前天威集团自身已经很难“造血”,因此“11天威MTN2”债券存在最终违约的可能性。
民生证券固收研究团队在针对“11天威MTN2”债券持有人大会结果的评议中指出,天威集团中票付息违约一事无论最终如何解决,均对市场提出警示,国企背景固然强大,但在无明确担保条款的情况下,只能作为估计,不能构成责任追索的凭据。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更关注条款中的规定,不要因为隐性惯例而甘冒风险。
上述文章同时指出,作为国企债券违约第一案,天威集团中票未按期付息对规范市场发展意义重大。政府显隐性信用担保的神话使得银行持续为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输血,不利于无风险利率下行,也对市场化融资主体(新经济)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打破无效部门刚性兑付的神话,允许部分国有关联负债主体有序违约并迅速处置不良,才能真正促使无风险利率下行。
吴武源亦认为,一个健全的债券市场不应该存在刚性兑付,只有打破刚性兑付才能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层面对债券违约的容忍度已然增加,市场层面对债券违约的接受度也在逐步上升,中国债券市场正走在健全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