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光伏组件在国际市场上的摩擦不断,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看上去发展得顺风顺水。但“枪打出头鸟”,这似乎又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国产逆变器没有那么“一鸣惊人”。
“中国制造”下的光伏逆变器一度受到“低质”枷锁的束缚,而深陷价格肉搏战的现实又给市场加深了一层阴影。这一切显得与当下“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基地”、“光伏装机量第一”的中国身份格格不入。
好在,这样局面正在被“打破”。
看国内光伏逆变器技术的升级换代
光伏逆变器可谓是太阳能电力的“魔术师”,它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直流电通过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转换为能够直接并入电网、负载的交流能量,是光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设备。
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光伏逆变器技术研发起步稍晚,产品工艺、技术、质量与国外一流企业有一定的差距。但雪上加霜的是,曾经2元/瓦的黄金时代,让光伏逆变器一度喧嚣尘上,随之而来的是挥之不去的低价混战。
但市场法则自然“优胜劣汰”,龙头企业一直将目光聚焦在另一个“点”——行业领先技术。这从阳光电源身上就可以一窥究竟。
作为最早开始研发光伏逆变器技术的国内企业,阳光电源可谓是中国逆变器企业的“代表”。2014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发货4.23GW,国内出货量达到3.8GW,全面遥遥领先。
在被视为光伏技术前沿的最大光伏展上海2015SNEC上,阳光电源更是集中发布了五款新品。其中主打产品SG500MX睿版,将国内集中式逆变器最高效率提升到99%,这也是继去年发布全球首款效率超越99%的商业化组串式逆变器后,阳光电源再次打造的技术标杆。
此外,同期发布的新品还包括:国内单台功率最大的逆变器SG2500,输出功率达2500千瓦,拥有4路最大效率跟踪装置和独特的散热设计;中国最高输入电压的集中式逆变器SG1000HV,额定输出功率1000千瓦,直流电压高达1500V,可大幅降低系统线损和安装成本;代表全球最高功率密度的储能逆变器SC1000TL,可以与多种组合的储能电池相连接,功率达到1000千瓦,并具备虚拟同步发电机VSG运行功能和强大的能量管理能力,以及又一款效率超过99%、性能更优越的组串式逆变器SG40KTL-M。
这些新产品无不刷新了中国逆变器的技术高度,向国际市场展示了国内企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能力。
听投资者的直接诉求
再好的光伏逆变器产品,只有被安装在光伏电站系统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一线投资者的选择至关重要,甚至左右了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
而如今电站投资者所考量的核心标准又是什么呢?从事大型地面电站开发和投资的九州方园集团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作为一个工业产品,我们在电站投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首先所关注的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这不仅关系着发电量的差异,而且也是电网准入的核心;其次,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提供后续的服务能力和电站产品延续的提升能力。实际上逆变器首次建设在电站综合造价的比例是很低的,现在已经低到了不到3毛钱,如果按照发电收入来算,实际上一个电站二十几天的电费收入就能覆盖了逆变器产品的成本。那么电站的寿命是25年,所以选择逆变器现在来说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品质和服务,产品的稳定性是核心。”九州方园集团董事长张崇超说。
这样的考量让九州方园集团一直将阳光电源作为唯一使用品牌,而背后是该品牌逆变器给业主带来的看得见的收益。
“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的综合体验告诉我们,无论在稳定电站收益,还是电站后期运营维护,阳光电源都给我们带了实际的效果。按照阳光电源发布的新品,效率从98%提升到99%,这个不增加任何成本,那么对投资回报率来说,它实际上净收益会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从投资者的直接诉求中,也可以看出,在无法避开的“成本”、“收益”因素外,质量和服务也越来越成为业主的“心头肉”。
思随“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国内市场不是企业的终极舞台,体现国家技术实力的的全球市场才是“主战场”。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号文件),加大电力“走出去”力度。除支持火电、水电、核电等产业外,明确支持我国企业参与有关国家风电、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带动风电、光伏发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战略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中亚、南亚两个方向上串起中国与周边地区利益的纽带,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光伏企业抢占先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不仅要产品走出去,用技术与服务打包输出才是新常态。于此,国内逆变器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已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需求,接下来,开拓国际市场将是“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