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是最大痛点
目前,国内光伏应用分两大类: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系统。前者动辄几万千瓦、几十万千瓦乃至数百万千瓦的规模;分布式光伏要“迷你”得多,从几千瓦到数千千瓦不等。大型地面电站因为占地巨大,只有国内中西部地区才能满足这一条件,而这些地区大多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无法消纳如此大量的电力,于是只能电力外送。但这又面临中西部电网外送通道不足的瓶颈,且长距离传输也会带来巨大的损耗,最终并不经济。
相比较而言,分布式光伏规模较小,可以直接安装在城市屋顶之上,发电后就地消纳,不会陷入弃光困境。以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为例,这里电力需求巨大,光伏发电不愁消纳问题,同时电网健全,经得起光伏发电间歇性供电不足的冲击。
那么分布式光伏在中国的潜力到底能有多大?光是一个上海,整个屋顶面积,可用分布式的装机量至少在2个GW,保守来算,2个GW就等于200亿的产值。这只是上海,刘昶认为,如果分布式光伏的商业模式最终能够成熟,那么仅江浙沪地区其光伏装机容量就可以远超德国,达到上亿千瓦,对应着的,是上万亿资金容量的市场。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市场潜力。
而随着以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制造等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未来的能源供应一定会从集中式走向分布式。
刘昶说,2013年,国家电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6MW以下作为分布式,那么实际上已经预示着中国未来的走向一定会从集中式变为开放,从垄断变成市场化经济。而且随之而来的电改,比如售电侧放开,电力市场化,都给我们未来的分布式能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市场化机制的平台。
不少光伏制造业巨头也开始逐渐加大对分布式光伏的投入。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就对早报记者表示,分布式这块今年确实比较热,晶科今年在该领域的投入至少会提高到40%以上,将近半壁江山,剩下的部分是地面电站。
但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其发展,融资困难,是现阶段分布式电站建设遇到的最大痛点。
融资困难,主要源于产权问题。与地面光伏电站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电站的所有权,容易以电站为抵押换取贷款不同,开发商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其所使用的屋顶的所有权可能分属几家项目业主,也可能由一家业主所有,屋顶协议的签署是个问题。
分布式电站的运营期是25年,但中国企业的寿命却大概只有10年左右。一旦企业破产倒闭,或者换了新的业主,屋顶的产权随之更换,分布式电站是否能继续运行下去,谁也说不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敢贸然放贷。
除了融资困难,分布式小而灵活的优势,也带来了很多操作上的难度。比如:客户分散;定制化产品,客户个性化服务要求高,每个屋顶的结构和所有权都不一样,由于业主专业知识欠缺常导致设计方案不停改动影响效率;工程安装公司(EPC)规模小,与设备商谈判没有议价能力;行业标准缺失,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野蛮施工;保险保障严重缺失,客户体验度差;信息不对称,甲乙双方缺少信任度等。
在很多老光伏人来看,“互联网+”思维可能提供一条解决之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