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初开始,政府从补贴到协助推广,对光伏行业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加之落后产能逐渐淘汰,如今行业产值、产品价格都有回暖,行业出现了复苏迹象。”卓创资讯光伏行业分析师王晓坤也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已被国家能源局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核心地位。
“一般而言,大型地面电站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但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电负荷不足,根本不可能就地消纳;而且,当地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往东部的电力输送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弃风弃光’的现象。”在韦兆文看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则十分适用于我国东部地区,可针对性缓解发达省份电网的压力。
据其透露,国家能源局已经明确了分布式在光伏发电市场的主导地位,将来甚至会降低对地面光伏电站的补贴。
在刘国平看来,政策带给行业的一个明显利好,便是建设区域向荒山荒地、盐碱地、滩涂等未利用地及采矿废弃地的扩展,而且装机容量上限也从6兆瓦提高到20兆瓦。“事实上,这更接近地面电站,相当于走分布式的审批流程来建设地面电站。这必将引发行业内相关企业的新一轮争抢。”
资金困局
然而,问题犹在。“资金,依然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韦兆文坦言。
这一点,刘国平也深有体会:“目前,银行、投资机构、基金等各大机构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融资、收益回报均持疑问态度,大多敬而远之。尤其是分布式这类规模较小的项目,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如今,宏观经济并不景气,企业资金链状况大多不乐观,即便认可分布式的长远收益,也很难拿出这笔不小的资金。这给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此前,分布式仅能建设在屋顶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方投资的进入。虽然分布式的寿命有25年,但谁能保证这个屋顶所属的企业能够存在25年,或者不被拆迁?能够获得产权的荒山荒地、滩涂等,倒可以有效规避此风险。”刘国平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