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告,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正是当下光伏制造企业的真实写照。
一个月前,52家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下称《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出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的网站上。令业界惊讶的是,有74家进入初审名单,但最终近1/3企业被残酷淘汰。
这已经不是光伏企业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大考。
去年9月,共有400余家光伏企业进入了第一批申报名单,但经各省经信委核实推荐250家,经过专家复核后仅存133家进入公示,最终仅有109家进入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从数据看,大量企业被剔除出公告名单,近乎严苛,然而这正显示出我国光伏产业回暖的同时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忧。
虽然中电电气旗下有两家光伏制造企业进入第一批符合条件的名单,但是在第二批申请中只有中电电气(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进入了拟公告名单,最终还是被刷了下来。
“为了将生产线升级为全自动,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生产,产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我们也提交了说明材料,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名单。”中电电气战略发展总监刘薇薇说。
在第二批公告名单中,既有江阴市常新配件工业有限公司、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宇骏(潍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第一批进入公示而最终未能入选的幸运儿,也有浚丰太阳能(江苏)有限公司、常州兆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舒奇蒙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两次进入名单,最终依然出局的失意者。
如今,进入公告名单的皆大欢喜,没进入名单的有的重整旗鼓,准备再战。
“我们正在准备资料,争取进入第三批。未能进入名单,会对一些大项目的投标产生影响,但是毕竟有两家兄弟公司进入名单,所以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大。”刘薇薇说。
名单背后
一年前的7月,在光伏制造业产品出口受阻导致过剩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行业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而且指出了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意见》中提出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 “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光伏市场秩序,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8月27日工信部下发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以公告形式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把行业范围界定为从事“光伏用多晶硅、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电池组件”的生产企业,从多方面明确了规范条件,对行业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多晶硅企业要达到每年1500吨的产量,硅片公司则需要有2500万片的产量。另外,还对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出要求,不低于16%到17%,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也不能低于14.5%等。
随后,10月11日,工信部以通知形式印发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就企业的公告申请和公告名单,企业的监督管理作出了详细说明,并明确了首次公告申请截止日期。
曾经多次参与企业现场核查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审核公告名单时,执行相当严格的标准,专家组抵达企业仔细查看生产设备,衡量产能,查看各种报表以此来判断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
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成功进入第二批公告名单的幸运儿。台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门进行政务信息通报,以表示庆祝。宝利特新能源是台州市新能源行业的骨干企业,涵盖了组件、电池等产业链各环节。2012年到2013年产量增长了30%,这被认为是入选的亮点之一。
政策的倾斜对于入选名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公司的组件以出口为主,如果能够获得相关退税政策的支持,那么利润将增加不少,我们将更有信心扩大投资,开展产品创新等。”宝利特新能源赵东说。
赵东认为,工信部设立的“门槛”对光伏行业来说意义重大。《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将有助于光伏企业优胜劣汰,引导小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未来一些不达标的企业将不能享受政策支持,加上不断升高的生产成本等因素,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被迫关停也将成为可能。
虽然中电电气(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没有进入名单,但刘薇薇同样也认为,“严格执行《太阳能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对调整光伏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规范条件》提高光伏行业门槛,要求企业执行严格的标准,有助于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过去一年中光伏行业的重大重组已经印证了《太阳能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带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