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光伏,中国和欧盟你来我往“较量”又有了新动态。
中国商务部裁定自2014年5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实施期限为两年。
不过,这一消息并未让中国光伏市场显得过于兴奋。相比对欧盟“双反”的实施带来的利好,业内人士对今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建设目标的担忧显然更为突出。
2014年年初国家能源局下达的光伏发电年度新增规模显示,全年计划装机量总规模为14.05吉瓦,其中分布式为8吉瓦、地面电站为6.05吉瓦,超过去年计划数量的40%。
但是,从今年年初至今并无大型分布式光伏项目动工,日前国家能源局针对此问题表示—“若能形成商业模式,下半年可能在国内掀起装机赶工潮”。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分布式光伏又将重蹈地面电站的“大跃进”覆辙?
“赶工潮”勿重演
关于分布式光伏“赶工潮”的说法一出,立刻引起四方哗然。
截至目前,今年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建设数量极少,整体进度并不乐观。在2013年国家确定的首批分布式光伏应用项目中,首个开工项目,山东淄博高新区50兆瓦在不久前才正式投入建设。
按照此种发展趋势,下半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必须经历一场“大跃进”似的建设才能完成既定的8吉瓦任务。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至少需要运营25年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切勿为了完成目标而盲目赶工。
目前,在已建成的中国西部大规模光伏地面电站中,不乏当初为了争取更高的上网电价而“抢装”的项目。
201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宣布,自当年7月1日以后批建的光伏项目,上网电价定为1元/千瓦时,而在这之前核准建设的项目上网电价为1.15元/千瓦时。
“为了赶上比较高的上网电价,西部各省出现过好几次"抢装"建设光伏项目的高潮,拼命缩短建设周期。”孟宪淦说。
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看来,当初各地方政府为了力推新能源产业,在基本配套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光伏电站的做法,正是使得下游环节产能过剩问题瞬间爆发的重要原因。
这种“抢装”的风潮直接造成中国西部光伏电站如今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孟宪淦质疑道:“这些电站能否在25年的生命周期中完成发电任务?”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万千瓦,全年累计发电量90亿千瓦时。
记者据此算了一笔账:2013年每1千瓦的光伏装机容量年平均发电463.44千瓦时;而截至2013年底中国火电装机容量为8.62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19万亿千瓦时,1千瓦火电装机年平均发电4860.79千瓦时—两者之间发电量的多寡高下立见。
“过去总是一味追求装机容量的大小,其实真正应当重视的是发电量的多少。我国光伏产业在检测、验收管理等方面原本就存在着短板,一定要保证项目质量才能发展分布式光伏,不能一次又一次出现"抢装"而不顾质量的风潮。”孟宪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