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次开创中国债市历史的违约,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上海超日太阳(2.09, -0.01, -0.48%)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日太阳能)。
从2003年成立至今,超日太阳能在媒体上活跃度远低于尚德、赛维等同类企业。但2013年年初,“业绩大跌”“银行催贷”和“老板跑路”接连爆出,让这家原本整体生产经营规模中等偏小,且生产制造能力仅限于电池片、组件等下游环节的太阳能企业,一夜之间名声大噪。
如今看来,一年前超日太阳能情有可原。因为国内光伏市场整体不佳,多数企业的业绩均经历了过类似山车般的下滑。直到2014年3月,整体行业情况才逐渐转好。在已经公布业绩快报的20家光伏上市公司中,业绩增长的公司达到八成。而几乎在同期,超日太阳能的2013年业绩快报却是一串不佳的数字,外加“公司流动性危机尚未缓解,造成开工率不足”的解释。
按理说,船小好调头。与诸多家大业大以至于禁锢在市场难以动弹的企业相比,超日太阳能具备易转型的好条件,但它的流动性危机为何难以缓解?
转错路
在超日太阳能一年内的多份公告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公司正在与各方积极沟通,争取帮助和支持”。
超日太阳能之所以如此期待政府,与上海在光伏方面的扶持政策不无关系。根据相关规划,2009年起,上海市就重点支持发展光伏装备、薄膜和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适度建设一定规模产能,目的是将其“作为上海市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有一条显而易见的市场经验:在优秀资源被先行者占据的前提下,要想在短时间内另起炉灶,难度极高。即便有政策支持,上海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一直远落后于江苏和江西。况且,超日太阳能规模小、所属的设备制造业已经不是上海的产业机构重点。根据《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套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减少0.6%,是仅有的产值增幅减少的项目。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要获得政府的支持,超日太阳能需要的不是扩大产能,而是提高研发比重,从制造企业向设备企业转型。但遗憾的是,超日太阳能一直未将此作为重点。在超日太阳能董事会发布的《关于2013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中,累计用于研发相关的资金仅有4%,而64.6%是投向多晶硅太阳能项目。
卖错时
为翻身,超日太阳能还忍痛售卖国外电站。
在2010年成功IPO后,超日太阳能加快投资国外电站项目。根据深交所[微博]公布的一份问询函,截至2012年9月底,超日太阳能在卢森堡、意大利、美国等地设立了四家光伏太阳能电站运营公司,共涉及77个电站项目,装机超过140兆瓦,且近75%已经并网发电。
或许因为如此高的并网发电量,超日太阳能在电站能否售出的问题上一度信心满满。到了2013年10月,在对深交所关于“超日太阳能半年报问询”的回复中,公司仍然肯定地写道:“用于支付公司债2013年度利息金额8980万元的主要资金,将来自转让境外电站资产所能得到的资金……即使考虑谈判中可能出现的折价情况,也应该能够支付上述公司债的利息。”
但问题就出在折价上。超日太阳能原本以为,拟转让的30兆瓦保加利亚电站项目和22兆瓦希腊电站项目,叫价至少能达到1.19亿欧元。而结果是,交易项目均未能达到预期的价格,以至于希腊电站的出售没有按预期进行。无独有偶,美国、意大利等地的项目也出于多种原因向后推延。
对于售卖推延的原因,超日太阳能解释为“对手趁公司目前的困境极力杀价”。但显然,电站卖错了时机,原因有三。其一,电站本身盈利能力尚待发挥。据统计,2013年1~6月,国际各电站公司累计确认发电收入为1.05亿元,按此计算,购买上述两个电站至少要5年才能收回成本;其二,欧盟光伏市场正在削减补贴,特别此次项目的售卖地希腊,已计划将运营中光伏电站的FIT补贴费率削减30%,这也加大现有电站出手的难度;其三,超日太阳能期待国内企业接手也不现实。因为国内行业均处于恢复期,接盘者大都自顾不暇,即便有顺风光电这样的土豪,也是个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