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盈利较难
此外,如何盈利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目前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屋顶业主自筹资金投资;二是由专业光伏电站投资商投资建设,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将所发电力与屋顶业主方分享,目前分布式的推广以后者居多。
“按每W成本8.5—10元来计算,1MW系统投资约850万—1000万元左右。”何兆喜表示,根据珠三角的光照条件、用户侧电价、补贴及系统成本,自主投资需7—10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是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商的回报期则要拖到10—12年,内部年收益率大概在9%—12%,余下的12—15年间所产生的发电收入除去运营成本后才会成为利润。
“不同于大型地面电站产权明晰可以进行抵押,分布式光伏由于涉及多方,并不受银行欢迎,投资分布式光伏的企业和个人很难用项目进行资金周转。”有业内人士坦言,由于国内民用电价偏低,现阶段个人安装分布式光伏设施还较难盈利,大多数只是基于绿色环保的理念而投资应用。
“发展清洁能源,解决成本问题是关键。”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无法实现盈利是眼下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短期的解决措施是进行财政补贴,而中长期则需要相应地理顺电价,以反映其发电成本,同时部分新能源示范区可自助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作为佛山唯一一个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区,三水已率先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大胆尝试。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已促成南方电网、佛山市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爱康太阳能等多方出资成立南新太阳能投资有限公司,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推动光伏发电系统制造商、科研机构、电网运营商、金融及保险(放心保)机构、电力用户、屋顶业主等共同参与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在林伯强看来,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并网难题,又有利于保证电站的投资回报,值得借鉴推广。他还建议,地方政府可通过提供担保,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新能源应用项目的商业风险。
光伏融资创新能否打造“绿色余额宝”?
聚焦
传统融资渠道的收紧已挡不住资本争抢分布式光伏“头啖汤”的雄心,随着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和行业的逐步回暖,不少地区的光伏投资商已跃跃欲试,在创新屋顶电站投融资模式上各显神通。
除了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私募基金常规方式进入各大投资者的视野外,互联网金融的加入更是激起了各界的无限兴趣和遐想。
先有消息传出阿里巴巴与香港某大型上市公司洽谈建设光伏电站,打造“绿色余额宝”。日前,招商新能源集团旗下的联合光伏又公布,通过互联网众筹模式募集1000万元,在深圳前海新区开发全球首个1MW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项目,投资锁定期限为2年,业内预测年化收益率在8%左右。
“只有依靠金融创新,这个产业才能真正快速成长。”陈刚认为,光伏应用行业重投入、轻资产,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但太阳能电站本身又是低风险产品,因为电站通过正常发电就能获取稳定收益,所以光伏融资应该打破传统企业融资靠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让已建好的合规格电站直接作为融资主体,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
目前三水已与国家开发银行反复探讨确定了“分布式发电金融服务”的基本模式,并分两步构建光伏电站的金融和保险体系:第一步,130MW项目必须购买国内保险公司提供的25年光伏组件质量险;第二步,实现光伏电站融资险或光伏电站发电量损失险,确保光伏电站质量,以利于投资商获得银行融资和实现光伏电站的金融证券化。现正与相关保险公司商讨合作方案。
在国家给予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0.42元/度上网补贴下,通过这种模式,每瓦的建设成本可控制在8元以下,组件转换率18%以上,在地方没有资金配套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也可达7%—8%,比目前“余额宝”的收益高。
“投资高风险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任何模式都能行得通,但在此之前所有模式都可能遭遇瓶颈。”何兆喜坦言,目前无论哪种投资模式都无法规避屋顶物权、企业经营存续期等风险,“这需要行业的整体努力,一是不断提升技术,二是要有更多人参与,将市场充分搞活,进一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