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从发展轨迹上看,中盛光电的步调似乎与国内竞争者们不太一致。
入行之初,中盛光电的想法是:跟着大部队走,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但就在07、08年刚刚启动上市不久,金融危机的突袭使得中盛光电与IPO失之交臂。但也正是这种阴差阳错,使其走上了与上游“大佬”们不一样的道路。
当众多光伏企业仍在扎堆制造业,中盛光电便开始将触角延伸至下游电站业务。眼下,中盛光电成立“中盛新能源”,计划拆分下游电站业务单独上市,预计2015年初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其最新目标是,2018年实现10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下游电站业务。
从组件制造商到下游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盛光电经历了怎样的转型过程?下游电站是否会成为光伏行业的“新红海”?国内外融资环境有何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多家媒体一同采访了中盛新能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佘海峰先生。
“做下游面临的第一点就是我们在把蛋糕做大”
“可以这么说,有80%的企业从出生到死亡都不知道下游也就是他的客户最终市场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做硅片和做电池的一些企业,从开始到最后退出光伏也没有搞清楚下游环境是怎样。”
记者:中盛早在2008年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从制造业到提供下游一站式解决方案,经历了怎样的转型过程?
佘海峰:中盛在2008年经历了第一次转型,从一个纯粹的组件供应商开始往下游走,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做EPC的企业。当时比较好一点的是,我们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下游,注重品牌,注重营销,我们在国际化这条路上走得非常好。我记得当时中盛是中国光伏企业里面第一家在海外成立分(子)公司的,我们的美国子公司比尚德的美国分(子)公司还要早。我们是第二家在德国成立分(子)公司的中国企业。自此,中盛正式开始走国际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