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扬州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但见车间切片机已运转起来,工人穿梭在机器间忙个不停。这是沉寂近两年后,扬州荣德重新恢复生产。“3月18日,我们复产后的第一批切片下线,荣德会记住这一天的!”扬州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石树勇如是说。
为度“寒冬”,企业苦修内功
自2012年5月停产,再到如今的全面复产,扬州荣德如凤凰涅槃般“重生”,这离不开国内政策的利好与国外市场需求的回升等“外功”,更离不开企业自身苦修的“内功”。
扬州荣德停产时仅剩29名员工,这些坚守的员工成为企业再度起航的技术骨干。即便是在企业停产阶段,公司的技术人员被派往集团其他公司进行生产技术交流,保证公司始终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前沿动态,在扬州荣德准备复产后,这些员工挑起了“大梁”。
“一方面是对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相信企业的实力,我相信荣德会好起来的。”石树勇的话在今年年初成为现实。2月中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后,扬州荣德再度启动。
“窥一斑而知全豹”,扬州荣德从发展到停工再到复产,正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产业发展的缩影。扬州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以“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发展战略,在2006年国家第一次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时,开发区就已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太阳能作为替代性能源潜力巨大,开发区敢于充当光伏产业发展浪潮中的“弄潮儿”,发展其为主导产业。2009年开发区被正式批准成为首家“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光伏产业的发展如日中天。
事物存在两面性,利益和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2011年光伏产业进入低潮,伴随着光伏产能过剩,欧盟“双反”的提出,全国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开发区的光伏企业也一度陷入低谷,企业用工总量锐减,一些企业面临停工。
这次“寒冬”可以说是检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块“试金石”,开发区内的光伏企业纷纷展开了一场“自救”行动——在产业低谷期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员工素质,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期在市场“回暖”时抢占先机。
“晶澳始终走的是技术领先路线,一年仅研发经费就超1亿元。”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益总监宋锋兵介绍,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晶澳秉持着“求生存、练内功、谋发展”的思路,提高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效率,不仅熬过了行业最艰难的时期,还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春天”。
作为开发区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扬州晶澳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已属国内第一,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单晶硅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可达到19.5%,156mm×156mm多晶硅电池产品转换效率为18.3%,高于国内外同行近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扬州晶澳订单饱满,35条生产线全部满产,春节期间3000余名工人坚守岗位赶制订单。公司合理进行市场布局,有60%的国外订单,40%的国内订单。据悉,仅1-2月扬州晶澳已实现开票销售8.81亿元,同比增长81.%。
“制造业需要创新。”开发区另一家切片巨头——扬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健非常看重技术创新,企业集中科研力量,启动技术改造,着力于生产设备工艺和辅料运用的改进。扬州协鑫通过自主研发,已经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砂浆回收再利用,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节能环保,下一步扬州协鑫的科研团队将攻关,用金刚线代替砂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目前,扬州协鑫80台切片机全部满产,日产量达50万片。今年1-2月份实现开票销售1.92亿元,同比增长279%。
在企业苦练“内功”的同时,开发区从未动摇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心,一方面积极探寻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携手光伏企业开展各种行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开发区及时组织专门力量帮企业把脉,现场解决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并将国家、省和市有关发展政策汇编成册,送政策上门,为企业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