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身边的光伏人"系列,我们将目光转移至国内光伏大本营--江苏。主人公邓伟在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集团公司(以下称为"C公司")下属太阳能研究院担任部门经理。
产品普及任重道远
2014年一季度即将结束,光伏市场继续保持着继去年四季度之后回暖的态势。然而,邓伟的感受并不十分明显,这与他的工作方向不无关系。
邓伟主要负责光伏应用产品开发,"一是工程、市政、农林等工业用品,包含光伏水泵系统、光伏便携电源、光伏照明系统、光伏遮阳卷帘等;另一个方向是光伏快消品,比如高档礼品和家居用品,直接面对消费者。"
近两年国内光伏终端异常火热,在诸多光伏企业竞相角逐电站市场尤其是分布式市场之际,光伏应用产品端显得并不那么入流,市场也相当有限,尤其是直接面向老百姓的产品。邓伟向记者分析原因,"光伏应用产品市场目前并不大,主要是光伏还没有真正推广普及到普通老百姓,虽然业内人士耳熟能详,但是普通民众对这个东西并不熟悉,很多人没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
邓伟认为太阳能应用产品是光伏发展的一个趋势。"太阳能产品是向大众科普太阳能理念的最佳载体,这项工作也是最容易惠及到百姓的工作。它的空间很大,以后会同空调等常规家用电器一样普及。"
邓伟透露,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光伏充电宝多半实用价值并不大,很多杂牌小厂生产的东西性能无法保证。常见的问题就是做工水平低劣,电池片品质太差,受光面积较小,功率低,电流小,电压也无法达到充电要求等。
而邓伟团队所开发的诸如移动电源、台灯等光伏快消品则定位于"高大上",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向消费者传递着光伏"科技、时尚、环保"的理念。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公司自己的B2C平台和阿里巴巴商城,以各企业的礼品订购为主。这些产品的价格在上百元到几百元不等。
如何让产品被用户更好地接受是邓伟不断思考的问题。"时代发展得快,我们熟知的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也在颠覆。相较于传统的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了商业民主化和用户至上的理念,产品和服务不再是冰冷的固定程式,而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
"现在的消费者需求开始分散化、个性化,除了对功能的追求之外,产品也变成了他们展示品味的一种方式。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功能需求那样简单和直接,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就是一个探索和试验的过程,要求我们的产品是一个精益和迭代的过程。"
面的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以及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不断冲击,包括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邓伟和他的团队也在一直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互联网营销方式,"线上线下互动,优化产品设计广开销路,这是我们后续的重要工作。总之,要细化市场、深化开发,跟得上时代节奏。"
邓伟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团队在做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政策明朗、市场成熟和爆发的时刻。"尽管,邓伟并不确定这个过程有多长。
与光伏相识相知
2008年,邓伟首次接触光伏。他的第一站落脚在苏州一家光伏上市公司(以下称为"A公司")的产品研发部,参与组件设计方面的工作。
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危机还未到来,彼时的光伏行业正处于意气风发之际,A公司的理念、战略,高层的欧美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以及国际化管理思维让邓伟从一开始步入光伏行业便有了美好的体验。他对A公司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这个企业是我认识、了解行业信息,学习专业知识,积累行业经验的启蒙平台。"
三年后的2011年,邓伟在A公司的合同到期。因为生活的原因,他来到南京,进入了本文一开始提及的C公司的研究院。这是邓伟的光伏第二站。
谈到这次工作选择,邓伟表示,"当时,业内很多大公司都在积极拓展下游业务,在电站开发、系统设计方面积极布局。当时的尚德、天合、英利、正泰、协鑫、中电、阿特斯等企业都开发建设了大量电站。"邓伟感到国内终端领域的前景巨大,也希望能够从事下游方面的工作。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及向朋友了解后,他认为这家研究院作为综合型的新能源系统服务商"在国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且技术实力雄厚",便定了下来。
在C公司前期,他参与了光伏系统项目工程的设计与改善等相关工作。之后,经公司战略调整转至应用产品开发部门。相较系统端的热闹,应用产品端稍显落寞。已过而立之年的邓伟仍需在这个红海领域艰难"拼杀"。
事实上,自邓伟进入C公司不久,光伏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次的光伏调整期时间长,程度深,让大家猝不及防。记者清楚地记得,2012年下半年到2013上半年,行业悲观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光伏界,停产、欠薪、讨债的消息此起彼伏,从业者抱怨、茫然的声音不绝于耳,跳槽、改行的大有人在。
幸而,有一批可爱的光伏人愈挫愈勇,在寒风中仍然执着坚守。"在最困难的时候,各线员工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其他有优秀的兄弟公司团结合作、共克时艰,最终大家都挺过来了,扛过了寒冬期。"邓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