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光伏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欧洲的支持政策再度削弱,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纷纷降低补贴额度或出台限制措施,加之欧债危机、欧美“双反”及美、韩多晶硅企业大肆低价倾销,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探。至2013年,多晶硅现货价格甚至跌至20 美元/ 千克以下水平,低于多数国内生产商的成本线。
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的43家硅料生产商中,除中能硅业、洛阳中硅、大全新能源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能维持生产外,约80%的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韩国、美国多晶硅巨头发起价格战,一方面从政府获得巨额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为抢占市场不惜亏本将产品低价销往中国。”朱共山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我国会有更多的多晶硅企业继续停产倒闭。
2012年,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等地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反倾销调查。2013年7月,商务部对产自美、韩的上述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初裁认定,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57%,自韩国进口的该产品倾销幅度为2.3%~48.7%。2014年1月20日,商务部发布终裁结果,认定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相对于初裁结果,美国企业的反倾销税率维持原判,韩国企业的反倾销税率微调至2.4%~48.7%。
然而,值得关切的是,即便初裁、终裁结果已先后发布,一些境外企业仍可采取有效手段规避相关惩罚性关税。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反倾销初裁后的2013年8月、9月份,我国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所占比例接近80%,其中去年9月份自美国进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高达99.2%。据业内人士透露,为避税而绕道台湾等非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地区,采取换个包装曲线进口的方式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曾表示:“站在维护光伏全产业链利益的高度保护多晶硅产业利益,让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不再依赖原料进口,受制于人,要识破境外多晶硅企业亏本也要低价倾销以摧毁中国多晶硅产业的阴谋。”
朱共山表示,目前,我国的多晶硅产品虽然以满足内需为主,出口较少,但随着我国晶硅电池遭受欧、美光伏主要市场“双反”调查等摩擦增多,外部环境悄然变化,国内晶硅电池产业将被迫向国外转移,这也促使着原本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多晶硅产品被推至国际市场,直接与国外多晶硅企业进行竞争。因此,调整出口退税率,关系到我国多晶硅产业的生存发展,是增强我国多晶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左右仍维持生产的企业代表着我国的优质产能,虽然项目数量不多,但占据了有效产能的80%,这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能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方面具备优势,成本也控制的较好,是未来我国多晶硅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调整出口退税率,可起到扶优扶强的目的,优势企业竞争力越强,越易进一步促进优胜劣汰,达到规范多晶硅行业发展的目的。”朱共山认为,一些不具备成本竞争力的停产企业,既使给予优惠政策,仍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根本不用担心中小企业由于调整政策而死灰复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