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债”无法在原定付息日3月7日正常履约,且相对于约定支付的利息总额 8980万元,*ST超日(2.59, 0.00, 0.00%)却仅筹措到了400万元。
这一公司债违约事件不仅在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更得到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上市部一部主任欧阳泽华表示,这是公司债券市场历史上首个付息债务违约事件。受经济环境影响,个别公司现金流、经营计划生变,产生债务违约事件属于个案,监管部门将重点关注是否由此引发局部的、系统性的风险。
对公司而言,麻烦还不止这些,从2011年至今,*ST超日已连续两年亏损,而受到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复苏始终比同业“慢半拍”的拖累,公司刚刚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13年*ST超日将继续大幅亏损,其随后将不得不面对暂停上市的危机。
3月6日,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ST超日董秘刘铁龙向记者坦言,“‘11超日债’的违约已成定局。而面对难以避免的‘保壳战’,公司上下正竭力筹措资金及改善经营,只不过目前仍无实质进展”。
至于*ST超日因重大事项停牌(2月19日起)一事,刘铁龙则并未向记者透露其是否与“保壳”相关。同时,他表示,“这一重大事项是利好或利空,尚不可知”。
长期受累于应收账款
作为在A股曾红极一时的明星级光伏上市公司,*ST超日的厄运开始于2011年。当年,公司业绩由2010年的净利润2.2亿元,急速下滑至2011年亏损5479万元,资产负债率也由2010年的31.31%快速攀升至2011年的56.41%。
2012年,*ST超日的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至16.76亿元,较调整后的2011年亏损额1.1亿元减少1419.37%,资产负债率至84.2%。
而如果说2011年,*ST超日还能够将亏损部分归咎于欧元汇率波动引起的汇兑损失,2012年,造成公司亏损的首要“元凶”,则无疑是其转型电站业务留下的应收账款隐患。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应收账款为21.4亿元,占总资产28.25%。这一数字较2011年时,几乎没有改善。
事实上,直至2013年三季度,*ST超日的应收账款仍高达21亿元,同时资产负债率继续攀升至90.1%。
那么,为什么应收账款催缴工作进展如此缓慢?对此,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ST超日这些应收账款主要来自于海外(目前约为18亿元)。本来公司的初衷是与海外电站开发商合作,在开发电站的同时间接销售组件。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开发商需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才能向公司支付组件等费用。可这几年,受公司业绩低迷连累,开发商在当地也很难拿到贷款,而即便是建成并网的电站,想依靠电费收入短期内填补如此巨大的应收账款空缺,也是杯水车薪”。
对此,刘铁龙曾解释,“这些开发商都是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且均具有还款意愿。故公司一直未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追缴”。
复苏较同业“慢半拍”
负债、应收账款……,诸多因素致使*ST超日没能在行业寒冬到来前做好御寒准备,最终又造成其无法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春天到来之际。
例如,*ST超日没能赶上国内如火如荼的地面电站开发潮,时至今日,公司在国内仅拥有位于西藏地区的一个规模达10兆瓦的电站项目;而由电站开发潮引发的组件销售走俏、价格上涨,*ST超日也只是“沾了点光儿”。
据了解,公司麾下九江、洛阳工厂分别进行光伏组件OEM生产和光伏电池片OEM生产。其原料由合作方提供(来料加工),销售利润自然也由合作方享受,而*ST超日却只能获取相对微薄的厂房、设备、人工收益。
即便如此,*ST超日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行业的回暖。刘铁龙向记者介绍,“去年三季度开始,我们的生产已逐步恢复。如今九江、洛阳工厂也几乎已满产”。
这一复苏迹象在公司相关报告中亦有所体现,根据*ST超日业绩快报,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6.4亿元后,去年公司13.3亿元的亏损额,已较2012年时缩小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