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多晶硅作为生产单晶硅的直接原料,仅仅在半导体器件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上得到应用,除了这个领域外,几乎被人们遗忘。
就在太阳能多晶硅项目获得独立 “身份”的同时,200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获得通过。《可再生能源法》的通过表明了我国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的选择和决心。而此时,国际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勃兴,大大刺激了多晶硅的市场需求。国际市场可观的价格,促进了我国光伏产能的急剧扩张,2008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约260万千瓦,占世界产量的32.9%。
光伏产业圈内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淘金者进入这个行业,而不幸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动摇了多晶硅的价格基石。对于那些受暴利驱动、较晚涉足光伏行业的企业而言,他们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岁月的艰难,但那些较早涉足光伏行业的企业业绩则依旧光鲜,以至于对决策部门发出的过剩预警置若罔闻,而这种盲目的乐观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决策部门。
到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转暖,各国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政策的拉动效应渐显,国内外光伏产业又开始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但是这些并不能掩盖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隐忧:高速发展、瞬间创造巨大财富的背后,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的尴尬;光伏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本质改变,产品主要依靠出口,企业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国内应用市场经过“金太阳”工程后虽有所扩大,但并未真正启动。
2011年第一、第二两个季度,国内光伏行业延续着上一年的热情,投资节奏仍然处于亢奋之中,增产、扩容依然是光伏行业最热的关键词。尽管光伏经历了2008年多晶硅的滑铁卢般的教训,仍没能挡住新进入者的脚步。而地方政府或出于增加GDP的考虑,或出于低碳发展的需求,出台了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为光伏的发展推波助澜:有18个省份号称要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宣布要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
而在第三、第四季度,一切似乎在瞬间出现了逆转。随着各上市公司惨淡季报出台,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光彩 四溢的光伏行业顿时陷入一片黯然。当此之时,2011年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了其在2011年7月24日签署的《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发展改革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文件的颁布给了光伏业界一个大大的惊喜,让翘首等待已久的业界如遇甘霖。
但是,光伏产业的元气还未恢复,2011年底至2012年,国外“双反”频袭,停产企业频现,相关项目搁浅的新闻层出不穷。
光伏行业开始举步维艰。2012年上半年,近九成国内多晶硅企业停产,“裁员”风暴开始席卷国内光伏企业,一时间,光伏行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2013新年伊始,国内光伏产品价格结束了近9个月的连续下跌之后出现反弹,其中单晶硅片和单晶电池片产品涨幅较大,最上游的多晶硅料价格也小幅反弹。
随着去年底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整个市场呈现反弹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