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天威保变发布公告,宣布将以债权人身份申请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威硅业)破产。
实际上,天威硅业在2011年底就已进入停产状态,即使其大股东天威保变(600550,SH)计划豪掷10亿元资金,也未能完成技改。“要想就目前生产水平升级换代几乎不可能。”多位长期关注该公司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昨日,记者多次致电天威保变,对方以“目前公司状况不太好”为由,表示不太方便接受采访。
对于连续亏损的天威保变来说,此次剥离新能源业务、回归主营,更重要的意义或为在2014年扭亏为盈、顺利保壳。一位长期关注该公司的业内人士评价此次举动是“合理”和“聪明”的。对整个光伏行业来讲,中国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秘书长白洪强则表示,技术上难以突破成了类似中小型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天威硅业黯然倒下/
1月2日晚的公告一经发出,天威保变迅速被外界贴上“壮士断腕”的标签。
从投料试产到技改停车、从众望所归的新能源骨干工程到成为两大股东天威保变和岷江水电的“包袱”,天威硅业只经历了短短2年时间。
天威硅业成立于2007年9月,注册资本9.45亿元,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多晶硅、单晶硅、单晶切片、多晶锭、多晶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系统。天威保变持有其51%股权。天威硅业总投资26.57亿元,占地面积879亩,规划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
天威硅业也不负所望地在投产1年后“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该公司网站称,天威硅业2009年8月23日成功实现投料试产,首炉多晶硅重量达两吨左右。
2010年,天威硅业实现净利润533.08万元。彼时,天威硅业的成绩得到了天威保变大股东天威集团的充分肯定,但好景不长,仅赶上光伏行业“繁荣期”末班车的天威硅业,很快遭遇了行业的低谷期。待2011年结束,天威硅业已开始亏损,无论其大股东如何向其 “输血施救”,也未能挽回颓势。
不仅如此,停产亏损的天威硅业无力偿还债务,还拖累了其两大股东天威保变和岷江水电。截至目前,天威硅业欠天威保变到期债务已达8亿元。
天威保变公告称,由于受新能源市场影响,天威硅业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资金短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天威硅业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108675.73万元,净资产为-69630.25万元,已经资不抵债,丧失持续经营能力。鉴于天威硅业无力偿还公司相关债权的实际情况,公司决定以债权人的身份申请天威硅业破产。
1月3日下午,记者站在天威硅业紧闭的大门前看到,除了偶尔有一辆轿车进入外,占地近1000亩的企业几乎看不到人影。门口巡视的安保人员告诉记者,近日来工作人员还是照常上班,“但没有接到通知,任何外人不得入内。”
一门之隔,对面的一家水泥厂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天威硅业已停产两年多。记者也从外围看到,偌大的厂区静悄悄的,周围杂草丛生。
记者致电天威硅业网站上提示的联系人,却被告知“一年前就已离开天威硅业,对破产一事不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网站不更新资料。”
技术落后成掣肘/
实际上,早在2011年12月15日,天威保变就发布了关于天威硅业临时停产检修的公告,此后并未复工。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天威硅业在起步过程中步子迈得太大,技术和成本方面又没有抓牢,整个升级系统相对落后,即便后来多次“问诊”、论证改造方案,也无力回天。
“2011年,天威硅业就已经成为天威保变的负担。”长期关注该公司的中投顾问能源研究员任浩宁告诉记者,“天威保变很早就确定了将其剥离的方案。”
在任浩宁看来,天威硅业在技术方面与多晶硅龙头企业差距较大,有些主要指标甚至达不到行业平均值。“在多晶硅技术方面,龙头企业地位太强势,天威硅业等中小型企业在成本、设备等方面跟不上步伐,必然会被淘汰。”
为了促进光伏制造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工信部于2013年8月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条件》),对光伏行业中多晶硅等制造领域的多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按照《条件》规定,天威硅业要想符合要求可能已很困难。据一位分析师对该行业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天威硅业能耗、废气处理等指标均落后于行业平均值;另一重要指标单位量成本则比排行前五的同类企业高出不少。
2013年12月31日,工信部网站发布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第一批),11家多晶硅企业上榜,天威硅业并不在列。“这显示出其在技术和规模上与优势企业相比,均已处于劣势,陷入了相对被动的局面,也拉开了与上榜企业的距离。”国内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
“天威硅业也就是两条1500吨/年产量的多晶硅生产线。”上述高管推测,“这个规模在目前看来已相对落后,不具备竞争优势。”
事实上,天威硅业从停产后,一直试图进行技术升级。2012年6月,天威集团还邀请国内多晶硅领域的相关专家对其多晶硅技术改造方案进行论证。3个月后,天威保变发布公告,计划投资近10亿元对天威硅业进行“升级改造”。
公告称,天威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生产线的四氯化硅氢化处理工艺采用的是国内多晶硅企业普遍采用的热氢化技术,存在转化率低,电耗高,设备运行易出现故障导致物耗高等问题。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内的技术差距已经拉开,天威硅业再怎么技改更新也很难跟上。上述高管则对记者表示,“要想把天威硅业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