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一直被视为我国具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2012年,美国、欧盟相继发起了对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让国内无数的光伏企业濒临生存边缘,尽管最终达成的《中欧光伏产业价格承诺》让危机暂时消散,但长期困扰着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却依然存在,比如,欧美市场萎缩后,如何消化掉剩余的产能?再比如,行业规则发生转变后,企业将如何适从?看索日的创新探索如何化险为夷,引领光伏行业新潮流。
自产自用,产值逆向而上
在欧盟市场萎缩的今天,索日的产能却丝毫未受影响,仍然达到了300多兆瓦。但是对于如何消化这部分产能,索日却并不担心,每天从生产线出来太阳能电池片已经有了新的去处---那就是建设太阳能发电站。
如今索日建成和在建的发电站一共是有30座,总的安装功率超过180兆瓦,通过建电站就可以消化掉索日所有剩余的产能。当然,建立电站的意义远远不仅于此,它更意味着,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索日已经从纯粹的电池组件生产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终端应用领域。
公司监事会主席林荷正表示,建电站以后,一个是消耗公司自己的产能,另外一个就是从电站发电收取电费,以1兆瓦在台州地区的发电量计算,1兆瓦的装机功率年发量就是100万度电,这块的收益,包括电费的收益、加上政策补贴的收益远远超过我们原来这种只做产品销售这块的收益。
内部创新,抢占行业技术高低
光伏行业是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创新尤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技术领先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先人一步,在这一点上,索日毫不吝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
引进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应用到产品的实际生产中,索日通过“借智”完成了产品的转型升级。从2009年开始,索日新能便与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以共同开发项目的形式,将先进技术引用到了新产品上,同时更引进了一批专业性人才,借助科研机构的的研究成果,2年间,索日便完成或进行了25个创新项目的研发,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单晶电池效率转换的提高技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叫做高方组潜结技术。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冯成坤表示,单晶电池在目前行业中一片单晶电池的电能转换效率是18.8%,而索日所生产的同类产品的转换率是19%,虽然从数字上看只有0.2%的差距,但在这0.2的背后代表的却是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化的生产工艺。
外部转型,市场结构调整
一直以来,欧盟市场都是众多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出口市场,而欧盟双反的实行则是给了中国众多光伏企业当头一棒,濒临生存边缘,迫使中国光伏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而现行一步的索日无疑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占足了先机。
索日早在2009就开始未雨绸缪,积极开拓日本与国内等新兴市场。于是在2012年初成为省内第一家对日出口产品认证的企业,而在国内市场也打通了“金太阳示范项目”的行政审批通道。现如今,索日在日本与国内的市场份额占到总销量近90%,已经逐渐摆脱了对欧盟市场的依赖性。
欧盟双反后,索日已及时做出调整。建立电站,产能自产自用;内部创新,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结构调整,寻求市场多元化。索日已在新的行业规则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步伐,在新一轮的洗牌中站足了脚跟。我们有理由对索日的明天充满信心,索日“传递无限光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