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正式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并将多晶硅定位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
但其实就在当时相关部委的专家层中,也存在着不同数据支持下的不同态度。而行业,其时更是以英勇无畏的姿态恣意前行。
很快,暴跌来临。
据赛迪智库光伏所统计,2010年我国多晶硅价格和3年前的2007年相比,价格跌到只有当时峰值的三分之一。到2012年,多晶硅价格继续下跌,只有2010年的一半,为20美元/千克。2013年6月,我国多晶硅价格为18美元/千克。6年的时间,多晶硅的价格跌去了90%以上。而这个价格,已经低于国内多晶硅制造的成本线。据了解,目前国内众多多晶硅公司的成本普遍在30美元/公斤以上。
而光伏组件的价格同样低于成本。2012年和2013年6月,国内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报价都是0.7美元/瓦。而当时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一般在0.84美元/瓦,垂直一体化企业光伏产品的价格在0.75~0.9美元/瓦之间。和2007年相比,2013年光伏组件的价格同样下跌深重,不到当时3.8美元/瓦价格的20%。
乱象之六: 不一样的补贴
世界范围内,各国纷纷将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各种补贴政策。
以光伏装机量最大的德国来说,他们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主要是对用户的补贴。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固定上网电价”政策,电网公司必须全额收购光伏发电的上网电量。日本的政策倾斜,也体现为给用户补贴。
在中国,针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侧重在生产制造环节。以2009年开始实行的金太阳示范工程为例,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规定,光伏电站项目按工程投资(约29元/瓦)的50%给予国家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则按投资的70%给予补助。
在国家看来是扶持的政策,到了一些地方和企业那里就成了补贴的代名词。金太阳示范工程一期申报在各省就掀起了不小的热潮。按照政策,每个省最多申报不能超过20兆瓦,但仅以山东一个省为例,就有超过100兆瓦上报至省里;而有实力的光伏企业,例如英利集团一家,上报的规模就达50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