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恣意的增长,有人笑言,任何对于光伏产业的预测,都将是一件危险而可笑的事情。
有人痛心疾首,中国现在搞什么产业,都是四个“一窝”:一旦出现新兴产业,都是“一窝热”;而当热到一定程度,则成“一窝疯”;重复建设之后,就是“一窝斗”;竞争白热化,就面临“一窝死”。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乱象之二: 两头在外
如果说,追逐财富是光伏产业狂飙的原动力,那么,欧洲光伏市场的巨大需求,则为这场疯狂的追逐安装了加速器。
中国的光伏行业是一个奇怪的产业,号称“两头在外”,即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且九成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国外。
这在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需要高达99.9999%以上的高纯度多晶硅,国内的提纯技术在早期尚未达到,因此多晶硅的供应一度被国外垄断。2008年10月,多晶硅价格在电池组件供不应求及多晶硅国内产能严重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一路飙升,从每公斤50美元上涨至500美元。由此,还派生出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拥硅为王,达产成金”,大有得“硅”者得天下的气势。
虽然原材料问题在后期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到2009年,多晶硅的进口依存度已经下降到60%,但“市场需求在外”这个行业的痼疾,一直挥之不去,并最终引发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贸易争端。
在国内光伏用户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时,欧洲作为全球光伏发电的第一大主要市场,安装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过去五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的产量连续世界第一,占据欧洲超过一半的市场。
2011年,中国出口约358亿美元光伏产品,其中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约合265亿美元,1665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出口总量的七成。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对欧洲的出口额虽然同比下降45%,至111.9亿美元,但这仍占我国光伏产品总出口额233亿美元一半以上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