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对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各方面工作若无法有效配合,则光伏业市场的进程恐将受到严重阻碍。“双反”的负面影响早已显现出来,国家层面正在规划和制定多项政策帮助光伏企业企稳回暖,示范区工程的颁布也一度受到了光伏巨头的热烈欢迎。然而,补贴政策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所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目前来看,光伏业的融资渠道基本被堵死,企业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传统方式已经无法破解资金缺口。
国家: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不能一味的向国家政府要钱。煤炭企业生存困境日益凸显,煤企嗷嗷待哺、需要国家给予资金支持;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国企央企需要国家财政支持;铁路、公路亏损严重,需要国家及早放款;有色金属冶炼、石化、进口天然气更是亏损连连;加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扶持,国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负担,仿若只要国家不补贴,各个产业都没有发展空间了。这种对国家层面资金的依赖很容易使企业滋生惰性情绪,更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没钱!在不允许发行地方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已经负债累累,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城市基建已将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掏空,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加之地方政府在稳增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GDP增速还需要保、大型项目还需要上、地方国企还需要补贴。仅仅是偿还现有债务利息便将地方政府给羁绊住,其哪来多余钱财倾注光伏业?银行系统:银行系统没钱!理财产品肆意发行、表外业务占比过重、市场风险极有可能失控,银行当下的生存环境已经不比当初。随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国有银行的坏账问题、风控问题将会公之于众,且不说来自阿里巴巴、苏宁等“门外汉”的冲击,就连外资银行、民资银行的竞争都够国有商业银行“喝上一壶”。
银行系统对光伏的信贷政策早已收缩,即便是在国家明确指令下再行放开贷款政策,国有银行恐也力不从心。股市、债市、投资者:当下是光伏业最黑暗的时刻,光伏企业的营收状况不甚良好,上市公司亏损连连、鲜有盈利能力,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很难融到资金。而投资者对光伏业的盈利前景并不太看好,尤其是当补贴政策、并网政策都无法有效落实之时,投资者投资光伏电站的积极性并不高,光伏企业也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任浩宁指出,当下能为光伏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非常狭窄,然而加快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积极引导各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进入光伏领域或是良好的解决措施。一方面,煤炭企业、火电企业的投资规模应大幅缩减,将剩余资金逐渐向新能源领域投入,尽早实现转型,尤其是贵州地区中小煤矿更可以借此机会退出该行业;另一方面,钢铁、船舶、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都面临着兼并重组的重点工作,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首要难题,有关企业不妨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有序的较少相关项目的上马,将多余资金转向光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