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近年来日益增多,到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一批示范项目,每年节约1.66万吨标准煤,为全市房地产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进入百姓家
5年后,普通老百姓的照明用电可能来自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将走进越来越多的百姓家中。
7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正式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光伏“国八条”),要提升光伏的战略地位,强调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在近年来还是头一次。
今年,呼和浩特市政府确定把光伏产业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内蒙古电网、广袤土地、低成本造价、充足的日照时间等优势,到2014年底,多晶硅产能达到1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2万吨;至2017年,多晶硅产能达到3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5万吨。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从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将太阳能发电与高效设施农业及城市建筑屋顶相结合,全面发展光伏农业和城市分布式电站。
政府助推
为了实现光伏进万家的梦想,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呼和浩特投资兴建光伏产业项目,呼和浩特市主动出击,远赴万里招商。
今年4月18日,呼和浩特光伏产业推介会在江苏常州举行。力求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及江浙地区的企业转移到呼和浩特投资办企业。
呼和浩特赛罕区区长吴文明说起当地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语气有些急促。他说:呼和浩特全年日照时数2800~2944小时,日照辐射量仅次于青藏高原,目前实际发电不少于1600亿度/年,太阳能利用条件极为优越。此外,为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相关政策支持:对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组件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产业项目,每投资20亿元配置1亿吨煤炭资源;鼓励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与现有发电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大型多晶硅企业新建自备电厂,形成硅电一体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在自备电厂投产前,享受直供电电价,不高于0.38元/千瓦时;对符合资源配置条件但不要求配置煤炭资源的项目,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贴息、风险投入等支持;在同质同价条件下,区内建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多晶硅(单晶硅)原料、组件。
为了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呼和浩特专门于今年4月成立了市长亲自挂帅的光伏产业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新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推出以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整合、升级的一揽子优惠政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