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欧盟双反对峙中喘了一口气,光伏企业就要全力投入国内市场开发,并在金融融资方面摸索新的模式。
即使有接连的利好政策,光伏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如故。
但这一切不改光伏业的绿色魅力、或者说卖点。光伏业者依然是地方政府的座上宾,尤其是需要“绿色”概念的传统能源基地。
传统能源基地需要改变“黑色”印象,披上“绿色”新衣。凭借丰富的传统资源储备,相对低廉的电价,和高耗能的光伏产业一拍即合。前几年即有光伏企业以投资承诺换取煤炭资源的多个案例。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光伏的绿色魅力没有因为产业过剩而减弱丝毫:光伏是目前最正确的选择。
素以“煤都”为外界熟知的山西大同,借着承办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东风,也在宣扬该市的绿色转型,并勾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未来形成5万吨多晶硅、1吉瓦太阳能组件、300兆瓦太阳能电站的完整产业链,实现煤电能源基地向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基地的转型。
承担重任的保利协鑫多晶硅项目,历时两年多仍然在“筹备中”,进展缓慢。太阳能组件整体过剩,没有企业愿意再投资。300兆瓦太阳能电站装机,相当于截至去年底全国700兆瓦装机的40%多。
按照国家最新政策,依据发电量补贴分布式光伏发电,销售电价高的地区将受益,像大同这样的地区只能建大型电站,这意味着风光电站将与煤电站左右互搏。当然,前提是大同实现了全产业链建设,能支撑煤电转型的成本。
此外,以大同为例,也具有建设光伏建站的条件,位于北纬40度,年均日照时间2800小时,全年日均太阳辐射为6.1千瓦时/平方米,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产业的集聚并不总跟应用市场同步,不然西部应该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中心了。
不过,以光伏产业的绿色大旗就足以吸引地方政府持续的目光。因为绿色提供了转型的概念、区别于“黑色”的显著特征的诱惑、全产业链的无限遐想。
现实却不尽如此:产业过剩严重,国外市场饱和,产业整合刚刚开始……企业所想是如何度过危机,以获得未来市场的门票,没有精力大规模投资。
政府支持更多转向监管方面,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梁志鹏副司长对此公开表示,政府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电网接入和运行,电网顺利接纳光伏发电;解决补贴问题,额度合理,方式合适,发放及时、到位;市场监管。
不过地方政府的角色与此不同,正好借着产业整合的时机,以各地的优势到处出击,吸引光伏产业,从中收获“绿色”和转型的美名。
当然,代价也会出奇的高,有可能付出了当地的传统资源,换不来光伏产业的真正集聚;可能建了大型电站,成了当地的累赘;最坏的结果是,不过一阵风,光伏产业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
以上问题都是扯着绿色大旗的地方政府未来要面对的难题。不过看到光伏的绿色魅力扩展,看到各方力量“趋之若鹜”,也算是行业艰难时刻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