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业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700万千瓦的配额如何分配。出口总量下降,每家企业都要应对缩减的订单。“现在有两个方案被讨论最多,一个是按照与欧盟打官司的律师诉讼费,谁出的费用多,谁在出口份额中拿大头儿;另外一个根据各家公司出口至欧洲的出货量来分配。最终采取哪种标准来分配还不知道,应该不会单一的采取一个标准。”一位光伏企业高管透露。英利内部人士称,英利去年出货量230万千瓦左右,其中62%出口至欧盟,约为145万千瓦。即便是能够拿到10%的份额,也仅有70万千瓦,不足去年出货量的三分之一。一位光伏企业高管抱怨称,此次谈判“定价定量”等于是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对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并不是所期望的。要是定价不定量,有实力的光伏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出口,现在双手被束缚住了,就700万千瓦限额而言,那么多公司,很难做到公平。
0.56欧元是欧盟要求中国企业向当地出口光伏组件的最低价,而目前,英利、天合、阿特斯等几家大型光伏企业出口至欧洲的此类成本都在0.5欧元以上;另据知情者透露,0.56欧元的价格只是较于可变成本,如果把固定成本考虑进去,出口企业将面临亏损。
除此之外,有一家参与谈判的光伏企业并没有签署“自愿”价格承诺协议,它的顾虑是签署协议后,一旦违反价格承诺,欧盟会单方面取消11.8%的税率,改征47.6%,企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自主权。而不签协议就没有配额,相当于放弃了欧盟市场。
各持一副牌
这次贸易摩擦历时数月,争议双方手中各自握有一副牌。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看来,中国手中的牌,是欧盟市场的三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来自欧盟光伏产业内部。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组件消费者。如果进口光伏组件的价格提得太高,生产配套产品的欧洲企业也会遭受损失。如果减少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的配额,提高其价格,那么将不得不相应提高欧洲配套产品的价格,这也就降低了欧盟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很多欧洲的光伏企业和中国光伏企业“同坐一条船”。
德国莱法州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公司JUWI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我们反对对中国太阳能企业的惩罚性关税措施,我们相信这一措施在6个月之后会被取消,虽然我们公司对于政府而言是个小公司,但我们已经和相关官员、政府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对话,并且联合其他公司提交了请愿书,比如向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提交申请。”该公司在全球多地开展业务,现在50%的收入来自德国境内。如果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对欧盟内的业务将会影响很大,“如果关税增加到47.6%,那对太阳能企业来说就不会盈利,大家就不会再制造太阳能产品。”JUWI公司位于德国莱法州,据介绍,如果实行惩罚性关税,那对莱法州的打击将是双倍的。第一,这里有很多太阳能关联企业,如果增加中国企业出口关税,很多当地企业被迫面临倒闭;第二,莱法州是葡萄酒产地并视中国为重要出口市场,如果欧盟与中国在葡萄酒关税上展开博弈,莱法州将不得不应对变局。
第二个矛盾,来自欧盟的各成员国之间。欧盟内部,包括德国在内有18个国家反对对中国就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只有少数国家支持,主要是法国和西班牙。而针对法国和西班牙,中国已经在6月5日提出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作为欧盟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国,法国将有3000余家葡萄酒厂商受到波及。据法国《欧洲时报》7月29日报道,中欧光伏贸易争端达成解决方案后,法国对外贸易部长妮科尔·布里克表示,法国政府希望中国停止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第三个矛盾,来自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之间。今年下半年欧盟委员会将进入换届期。根据2003年2月生效的《尼斯条约》,欧盟成员国各派一名委员构成欧盟委员会。此时,欧盟委员会的委员纷纷打出“捍卫欧洲产业”这面旗。另据王义桅介绍,欧债危机爆发后,各成员国的发言权大增,欧盟相对式微。欧盟为了恢复自己在成员国之间的影响力,撇开18个成员国的反对,先行发起为期6个月的临时性反倾销调查。然而,中国和欧盟将在下半年展开多场高层互动,这些战略合作能否顺利开展,无疑将受到此事件的影响,欧盟对此颇有压力。
而短期内,欧洲手上的主牌主要有两张。
第一张是欧盟委员会有权发起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调查。此剑一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真的开征47.6%的关税,用不了半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将“元气大伤”。
第二张就是中国的地方债务,这是中国目前的软肋之一。如果欧盟征收47.6%的高关税,必然导致大量光伏企业破产,而很多地方政府大量补贴光伏产业,如果企业破产钱收不回来,地方债务就会面临困境。所以,欧盟知道中国一定会让步,只是让多让少的问题。“目前来看,此项协议,对欧盟来说,实现了提高价格、压低份额;而中国也赢得了国内光伏产业调整的时间。”王义桅表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