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有错,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有些东西不能舍弃。而赛维舍弃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东西——合作伙伴。有句成语说的好“细水长流”,而赛维做的事情恰恰与其相背离。
惹众怒 遭下游客户“抛弃”
得罪或者损失一个客户时, 企业可能不会在意,但是不要忘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赛维的目中无人、大肆扩张没有使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反而是其“陨落”的开始。
赛维向产业链下游扩张,带来的沉痛代价是它渐渐被一些下游客户“抛弃”。
2008年以来,包括尚德、阿特斯、天合光能、英利、韩华等在内的大型光伏企业,均大幅加大了对硅片产能的投入,不断提高了硅片自给率。这在客观上增加市场供应量,挤压了赛维的空间。
赛维LDK年报显示,2006年,其销售收入的39.7%来自尚德,2008年,阿特斯为其贡献了8.2%的销售收入,但等到2010年,尚德和阿特斯,均已被赛维列入了“竞争对手”名单。2011年,尚德的电池和组件产能为2400MW,而其硅片产能也高达1600MW。
赛维更大的竞争压力,来自保利协鑫。据悉,2007年,在赛维决定上马硅料项目之前,保利协鑫CEO朱共山曾找到彭小峰,劝说彭晓峰不要投硅料,而是将硅片业务与保利协鑫的硅料业务形成上下游合作关系,但彭晓峰执意要投。双方未能达成合作,在赛维大规模上马硅料项目时,保利协鑫也在2009年大举进入硅片市场。2012年,其硅片年产能高达8000MW,远超赛维的4300MW。保利协鑫从赛维那里抢到了很多客户,例如几大上市公司,一半以上都是保利协鑫的大客户,包括天合、阿特斯、晶澳、林洋。
其实,赛维2009年涉入组件,2010年上马电池片,就注定了下游客户要“抛弃”它,因为它跟下游客户是竞争关系”。而保利协鑫的策略是“抓两头,帮中间”,一头是上游的硅料、硅片,另一头是下游的光伏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