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光伏产业的全行业危机,给了一些善于利用企业危机的投资专家们练手的机会,一些类似于国外所称的“秃鹫基金”的投资主体,期望以市场化的并购方式在陷入危机的光伏企业中“淘金”。
危中存机
我国光伏全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内企业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但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过度扶持下,光伏产业却形成了庞大的产能,在国内市场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大部分光伏企业的产品都只能用于出口,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据业内人士介绍,近期光伏组件价格以每季度10%到15%的速度持续下跌,表明这个产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演化成了产业危机。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0.36GW,同比下降3.76%,是历史上的首次下降;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6.6%,连续第6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为22.521GW,同比增长5.9%。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光电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表示,我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能力,但是这只是光伏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我国光伏制造产业链的各环节竞争力明显不平衡。
“从硅锭、硅片,一直到电子组件,我们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多晶硅制造、设备制造、原材料制造等环节,我们还都不具有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赵玉文表示。
据赵玉文介绍,我国多晶硅制造业打破国际垄断,对降低多晶硅材料成本乃至全球光伏电成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我国多晶硅平均成本在30-40美元/公斤,远高于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处于弱势。目前多数企业停产,产能过剩,产量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7.1万吨,同比下降15%,进口却持续增加,达8.27万吨,同比增长28%,多晶硅制造业的萎缩和困境在持续。
“企业出现困境,对于当事企业来说是一种危机。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种危机对于市场上很多人来说又是一种商机。”金杜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破产重组部合伙人郑志斌在最近举行的中小企业困境转机论坛上表示。
光伏行业的危机在一些投资人眼中只是大量机会的潜伏。民生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王海生认为,光伏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仍将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启动了多项利好政策,力推国内市场的开发,这将有助于改善光伏制造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