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之间关于光伏产业的贸易摩擦已经持续两年。在此期间,中国的光伏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而欧洲的相关行业也备受折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欧双方都意识到,如果再不以理性的方式解决争端,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关注谈判
此前,欧盟委员会宣布从6月6日起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同时决定,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将升至47.6%。对于这一决定,中国商务部表示坚决反对,同时宣布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一时间,中欧贸易战迅速升温。
然而,不管是中方还是欧方,贸易战都不是希望的结果。目前,中欧双方已就光伏问题解决框架达成一致,将会通过“价格承诺谈判”来解决争端。所谓“价格承诺谈判”,是指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且中方承诺将每年出口至欧洲的组件限定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作为交换,欧盟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谈判。从技术层面讲,双方分歧较大、争议较多,即便在认同价格承诺大方案的框架下,依然涉及非常多的细节。具体而言,价格承诺包括价格、数量、价格+数量几种方案,欧方欲在价格和数量上双重设限,而中方则不愿谈数量限制。此外,提价的具体幅度和提价的基期等均须达成一致。
不仅如此,欧委会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也是谈判的一个障碍。一方面,初裁前成员国投票中的失利,以及中方对欧葡萄酒双反的反制,都让欧委会感到颜面扫地,他们亟需保证在欧盟国家中的独立地位和威信;另一方面,德古赫特明年任期将满,由他力推的光伏征税等计划的成败可能影响其仕途,为了捞取个人资本,他或许会把对华强硬路线走到底。另外,欧盟内部存在许多“摇摆派”,他们如何“站队”目前尚不知晓,也给谈判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所有这些问题都要由一个方案来解决,难度可想而知。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许多业内专家表示,中欧能够坐下来谈,表明中国政府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也给剑拔弩张的中欧贸易关系降了温。然而,尽管双方都希望能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但结果谁也不能打包票,因此相关企业依旧要绷着神经。
泥潭中的企业
欧洲是光伏的第一大市场。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光伏一样被欧洲的风吹草动所左右。面对欧洲的“双反”,中国的光伏企业除了担心,很难采取具体的行动。
据媒体报道,目前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在忙着在终裁前大批量出货,6月7日以后赴欧的各大海运航线基本处于爆仓状态。辉伦太阳能市场部经理袁全表示,自6月4日公布初裁结果以来,公司收到不少来自欧洲买家的新订单。“欧洲买家明确提出,只要能赶在终裁前在欧洲清关,企业能生产多少货,买家就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