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帮助自己脱困,首先要放弃依附海外市场的想法,转移市场的方向。如果调整发展方向,将角度转回国内或许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同时还可以帮助解决以往国内市场电能发展遇到的问题。我国在发展风力发电时,出现了因集约发展的形式而造成上网难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政府将加强规划和促进合理布局,重点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之际,中小光伏企业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来改变大规模发电带来的“并网难”的困扰,比如加快能够实现电能就地消化的屋顶光伏电站的建设,来满足国内市场对未来电能的需求。
其次,重新在市场里寻找机会和合适的发展定位,提高和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通过行业的竞争加剧,市场的增量更多的会被一线大型企业所吸收,而本身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不占优势。但是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拥有资金、规模、技术、渠道等各方面优势资源可以考虑向上下游整合,比如与大型规范化企业合作,成为大企业的配套生产厂商,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也是在大企业的庇荫下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的光伏产业和以前的制造业一样,已经成为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制造工厂”。随着政府对材料及设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更要努力从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内在实力才能跟上发展趋势不落后。目前,世界各国开始对CIGS薄膜电池技术的开发高度重视,其转换效率较高、使用寿命较长、稳定性高、低成本预期可加速实现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的主流光伏技术,虽然它能否超越晶硅电池与硅基薄膜技术,成为光伏领域下一代的领跑者还有待验证,但是对新领域的开发和创新是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领域我国和国外的起点以及技术上并无太大差距。所以,光伏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新领域的开发,唯有不断地创新技术,才能在未来走得更好、更稳。
“光伏寒冬”的到来,是为我国光伏企业敲响了发展的警钟,也使很多对光伏产业盲目追捧的厂商更加清醒、理智。在面对产业危机时,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实现自我脱困才是中小企业真正应有的态度。否则,当市场需求和发展环境再次出现危机时,企业还会陷入岌岌可危,举步维艰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