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访问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四国,与四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文化协议,与各国间的经贸交流更趋深化。
尤其令各方瞩目的是,中瑞共同签署了《关于结束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作为中国与首个G20国家,也是首个欧洲大陆国家签订的首个自由贸易协定,此举意义深远。
印巴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是李克强此次出访的第一站。双边经贸合作是中印两国首脑交流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达约760亿美元,中国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国。
不过,印度对中国有近4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印度制造业缺乏竞争力,是掣肘其出口的重要因素。李克强表示:“中方愿看到更多有竞争优势的印度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为此提供便利。我们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中印双方还签署了多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水牛肉、渔业和制药方面的三项谅解备忘录,助推印度出口。
“印度应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原先主要是铁矿石、棉花等原材料,今后出口的种类应更加丰富,服务业之类也应涵盖进去;另一方面,印度也应更开放市场,如基础设施领域,减少非贸易的壁垒,扩大中资在印度的投资。印度的人力成本较低,对中国制造商很有吸引力,可生产更多的产品以供出口,以此来实现动态平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对时代周报表示。
相比中国企业,印度无疑更欢迎中国资金和产品。5月21日,印度埃萨能源公司旗下埃萨石油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石油签署了一份“资金换石油”的三方谅解备忘录。这是印度大型公司首次与中国企业签署此类协议,标志着亚洲两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间金融往来加深。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进入印度,颇有波折。在印度扩张频频遇阻的中兴、华为,近期再遭印度情报机构严密审查。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近日印度也加入了抵制华为、中兴的行列。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韩华告诉时代周报:“印度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度还不是很高,对中国的投资,比如通信业之类,经常会以安全为由进行限制,阻碍了一些贸易机会。印度对中国的猜疑大可节制。”
5月22日,李克强抵达巴基斯坦。巴面临能源危机,日停电多达20个小时,以致经济发展踯躅不前。李克强表示,中国和巴基斯坦应将发电合作当作重点。双方应侧重发展能源、发电等优先项目,推动建立中巴经济走廊。
巴基斯坦被称为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经济方面,被誉为“当代丝绸之路”的中巴友谊之路—喀喇昆仑山公路改扩建项目目前正在加紧施工。今年1月30日,巴基斯坦政府同意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瓜达尔港的营运控制权移交给中国公司,这一举措对中国铺设从中东输往中国西部的石油管道具有重大意义。一位巴方官员说,该港口合同将是“中国继喀喇昆仑公路后,在巴基斯坦第二重要的投资”。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近期也在巴基斯坦落地,巴基斯坦成为北斗的第四个外国用户。5月22日,两国还签署了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将进一步加强在海洋科学研究与调查等领域的合作。
“在经济上,中国更看重与印度的交流,这是一种务实的表现,印度是个大市场,地铁、电信市场进入有很大的空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对时代周报分析。
傅小强认为:“在经贸关系方面,中印之间这次主要是确立一些原则,具体项目还要双方具体部门和企业去落实。而中巴之间原则已比较明确,谈的是具体项目。一些大项目已落实,比如北斗已在巴落地使用,中巴经济能源走廊也在逐步推进。中巴谈判的内容更为扎实,谈的项目更符合巴基斯坦的经济现状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