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向国外输出绿色能源,将污染和高耗能留在国内,这种产业不要也罢,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付出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污染,大量消耗能源又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高碳产业。
根据德国的一个研究所的研究表示,每千瓦时来自光伏发电技术的电,需要消耗铝土矿2754mg,铁7278mg,铜330mg,生石灰15240mg,而每千瓦时来自风力技术的电,分别只需要44mg,5212mg,65mg和2493mg,水利发电的数据是4,2405,5和6005。相比这些新能源,传统的烧煤的火力电厂的数据是20,2306,2,1287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光伏技术远远大于风力技术和水利发电技术。而且在金属资源上,也大于传统火力发电。可以说是高资源消耗的技术。
以上的数据是以单位千瓦时的材料消耗来统计的,从光伏组件的制造过程的能耗角度来看,光伏产业也是非常耗能的。据数据统计,一块安装在德国南部的屋顶太阳能多晶硅电池板,需要7年的工作时间,它发的电才等于制造它所使用的电。也就意味着7年之后,这块电池板才真正赚来了第一度电!
所以,从节能角度来说,光伏产业,绝对是高能耗的。
高污染这点,要根据具体技术来看。传统的多晶硅片制取技术采用了线切割技术,其中有50%的硅,是切割废料,由于和润滑油混在一起,颗粒又小,很难再利用!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春力曾指出,在光伏产业中,我国的硅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0%,95%用于出口。其用途是清洁能源,但在生产过程中却是高耗能、高污染。因此,我国为世界低碳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自身却并没有实现低碳发展。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95%的原材料需要进口,95%的太阳能电池则是出口。”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孟宪淦表示,也许从一连串的数据上来看,我们可以宣称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前所未有地发展壮大。但是,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似乎仍然逃不开中国工业发展的尴尬模式。
从产业结构上看,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的晶体硅制备、切片环节技术门槛最高、利润回报最大,而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则技术门槛较低、利润回报较少。尤其是组件环节,成本竞争最为激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最低。
然而,我国企业恰恰是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的晶体硅材料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的传统七大厂商所垄断。下游光伏发电市场,则主要集中在欧美,其光伏系统装机量占全球比例超过80%。可见,对我国而言,所谓的“光伏大国”仅仅是“生产制造大国”,再说得准确一些,则仅仅是“电池和组件制造大国”。在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内,我国依旧没能摆脱“世界车间”的角色,最后一个组装车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