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行动
节能与新能源的金融化趋势不仅出现在中国。
“最近我们的确看到,各国都开始出现新的金融工具,都开始寻找新的案例。”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说,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立法保障已使该行业在欧美金融市场上逐步走向主流。
2013年3月19日,美国能源部(DOE)下属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宣布成立“太阳能进入公共资本”工作组(SolarAccesstoPublicCapital,简称为SAPC),旨在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资产的证券化。
此举很大程度源于2012年12月29位参众议员对总统奥巴马的致信,这些参众议员呼吁联邦政府应在美国能源战略中优先考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与业主有限合伙制(MLPs)这两种金融手段。
上述两种模式一旦试验成功,或意味着大量流向新能源领域的金融和私人资本将得以开闸,更多等待资金激活的新能源项目将得以开工。在《纽约时报》一篇名为《如何使可再生能源更具有竞争力》的专栏文章中,斯坦福大学Steyer-Taylor能源政策和金融中心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测算出,上述两种金融创新将使新能源的融资成本降低80%。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目前加入到SAPC工作组的新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已增加到五十多家,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SAPC希望集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同行力量,推动新能源资产证券化。在中国,2013年3月,上海证券联合SOLARZOOM率先推出了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试图吸引更多中国中小型投资者投资新能源。
过去一个月,两家商业模式与上述两种金融创新类似的公司已经在美国与英国成功上市,美国汉农阿姆斯特朗公司(HannonArmstrongSuainableInfrastructureCapital,简称HASI)专注于为节能与新能源产品提供融资;英国Greencoat基金公司则专注于收购投入运营的风电资产,后者成为英国迄今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大的IPO。
市场化融资大势所趋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节能、新能源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这与全球绿色浪潮所处的阶段有关。
如今,节能与新能源产品的制造业已经相对成熟,甚至风电、太阳能产品还出现了相对过剩。一家从事清洁技术投资的投资人用“技术等待期”来形容眼下的局面。随着节能与新能源产品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技术创新逐步转移到金融创新。
在中国,金融创新趋势的渐起跟官方有意改善气候融资结构的意图有关。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报告,近年来,随着国际气候资金供应减少,使得国内公共财政资金正发挥主导作用。国际上,国际气候融资的主要力量则是民间私人资本。据统计,2011年全球气候融资中私人资金占2170亿美元,是公共资金总量的10倍。
“未来气候融资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目前清洁基金积极推动政府市场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促进市场创新融资多样化,便利社会资金的进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