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需多方合作
■记者:您刚才提到,薄膜电池由于本身的独特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那么,薄膜电池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话,您认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面还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孙云:早年太阳能电池每瓦能卖2.5美元,研发一条30MW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生产线,两年就有盈利,5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这样人们就愿意冒风险投资开发这种新技术。目前太阳电池每瓦价格降到0.8美元,一条30MW生产线很难盈利,不可能收回投资,只有产能达到200MW以上才有望在数年后收回投资。这就要求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提升资本对于薄膜电池的信心,并加大对产业化前期技术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国家应当建立合作共享机制,企业需要真正地跟科研机构合作,科研机构也应当为工业界服务,双方的技术力量应该融合在一起,共同攻关。在这方面,德国有很成功的案例。德国Würthsolar (Menz公司前身)的铜铟镓硒电池技术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而斯图加特大学的技术则源于美国波音公司。美国波音公司最早研发了铜铟镓硒电池的共蒸技术,是美国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要求波音公司对外开放,甚至允许参观者拍照。斯图加特大学从波音公司学到了共蒸技术制备铜铟镓硒薄膜电池技术,并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与德国氢能与太阳能工程中心(ZSW)合作开发中试,最后由ZSW与Würthsolar公司完成生产线的开发,而生产线上遇到的问题又会拿到斯图加特大学来研究。这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