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为推动业绩增长,全球各光伏电池厂商开始推出新的战略。中国厂商以需求有望扩大的亚洲为中心,开始开拓“非欧美市场”。日本和美国厂商开始涉足附加值较高的太阳能发电业务。除供应过剩外,该领域最大市场欧洲的政府补贴力度减小,导致业绩下滑,使得光伏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进入了需要发挥本公司优势的新阶段。
中国的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将今年的供货目标定为320万~330万千瓦,比2012年业绩增长4成。该公司董事长苗连生预测除中国和日本外,南美和非洲等新市场也开始启动,决定在亚洲及新兴经济体展开攻势。
在上海晶澳太阳能公司的供货量中,面向非欧美地区的比例从2011年的24%上升到了2012年的51%。该公司首席运营官(COO)谢健认为,面向日本、泰国及中东等新市场的比例今年还会提高,并表示将考虑着手在东南亚进行当地生产。
台湾的产能在全球仅次于中国大陆,其排名第二的新日光能科技公司和排名第五的旺能光电公司预定在5月份完成合并程序。合并后的产能将达到每年190万千瓦,跃居台湾第一,并形成可以追求规模效应的生产体制。
与此同时,价格竞争力略逊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的日美厂商开始加快进军光伏电站的设计与建设等高附加值领域。以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为例,包括发电站建设在内,系统业务2012年的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为上年的2.5倍。该项业务所占比重在2010年为2成多,但近期达到了9成。日本厂商也出现同样情况,夏普正大力开展发电站建设及维护管理业务。京瓷则通过百万瓦级(大型光伏电站)来强化发电业务。
由于产能急剧扩张,光伏电池业面临着残酷的价格竞争,一直在进行消耗战。要想实现市场正常化,就必要削减产能,但及早消除供需缺口还没有眉目。伴随着设备的集中,业界重组将成为生存下去的关键。
美国调查公司NPD Solarbuzz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光伏电池的总需求比上一年增加7%,达到3100万千瓦。相比之下,业界预计的产能为7000万千瓦,两者存在一倍以上的差距。其他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将光伏电池排在一起制成的太阳能发电板的生产成本,在2012年之前的2年间下降了4成,3年内下降了5成。
除这种结构性因素外,光伏电池还遇到了最大市场欧洲国家削减购置补贴的不利影响,使得欧美地区开始按市场原则优胜劣汰,德国Q-Cells公司及美国Solyndra公司破产,德国博世公司(BOSCH)退出这一市场。包括知名企业在内,中国有数百家光伏电池企业在相互混战,今年3月,业界最大的尚德电力实际上已经到了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的境地。中国是否会掀起一股重组热潮,正在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