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狂飙猛进,一边是该踩刹车时不刹车,中国光伏产业在不加规范的爆炸式成长后,迎来了报复性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欧美各国紧随开支,大幅削减能源补贴,中国光伏产品订单急剧下滑,产能超过全球总需求;光伏产业企业的增多,也使得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率越来越稀薄,2007年时还为139%,2013年就滑落到10%左右。虽然是行业“领头羊”,无锡尚德的命运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光伏产业保持高度一致,从纷乱的辉煌迅速没落。
其次,针对欧美国家的强势反倾销,政府反击力度不够,对本国企业保护不力。
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204亿美元。中国光伏产业市场依赖于欧美各国,也决定了其发展的受制于人。
当欧美国家“护犊子”,拿起“大棒”驱逐中国光伏企业和产品时,本国政府却没有出台相应的反制措施,致使中国光伏企业处于孤立无援的弱势地位。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欧美国家虚拟经济遭受重创,并开始向实体经济回归,新能源正是其目标之一。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疑与其形成竞争。眼看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蚕食本国企业市场份额,也意识到国内高昂人工成本不敌中国,出于保护本国企业发展,欧美国家没有坐以待毙,借助反倾销的名义,力图将中国产品和企业驱逐出去。
2011年,美国三家太阳能公司在申请破产的过程中,指控中国光伏企业的低价竞争导致自己的破产,掀起了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
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
同年10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对中国输美光伏企业征收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
同年11月,欧盟步美国后尘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等启动反补贴调查。
针对欧美国家咄咄逼人的双反,中国政府虽然不是毫无作为,却缺乏有力的反击和有效的反制措施。在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双反”后,除表达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满的同时,2012年11月,中国商务部也宣布对欧盟太阳能级多晶硅料进行“双反”调查,可实际上并没有实施更有力、更具体的措施,比如像美国一样征收它们的倾销税。
与对欧美国家“弱势”反制相比,中国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促进“自我消化”上。2012年10月开始,商务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相继启动了新能源项目,以刺激内需。这里有一个疑问,国内是否有如此大的“胃口”消化整个光伏产业的产能?现在政府暂时的扶持或补贴下,或许可以抵挡一时,但是在国际市场大门紧闭、中国光伏产业仍然“高耗低效”的情况下,长远来看,中国是否还能继续为我们过剩的产能埋单?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是长久之计吗?光伏产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我们的企业必须还要走出中国,在更大的国际市场去销售、去竞争。
面对欧美国家频频动用政府的力量来对付我们的企业,我们国家却不能动用有效的力量反制欧美企业,给我们的企业以有力的保护,这不能不说是尚德破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国家层面上看,我们是否更应该做出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