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响应号召有政策风险
笔者注意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已经很少再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委只有国家发改委在今年3月初公布了一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或许,作为一个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引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终止。为什么政府越重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问题就越多?政府提出一个概念和战略,想让谁来执行,市场会听话吗?现实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到底应该怎么界定?如何来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所引发的悲剧?
在现有体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层面更具有宏观意义上的“优势”和主动性。中央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为了地方GDP和晋升,分别行使决策和执行的角色。企业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虽然也有很强烈的意愿和判断力去做“市场行为主体”,但许多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通常难以忽视政府官员和政策的影响,特别是难以忽略政府提供的低价土地、投资补贴、出口退税、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优惠。在很多时候,许多企业非常依赖政府的号召和政策鼓励。这一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有自己的周期规律,尤其在产业衰退时,而政府却无法为企业提供任何“保证”或大面积救助。这是我国企业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认真对待的“政策风险”。
欧洲国家在削减光伏补贴时,提到一句“为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切中肯綮。今天,在经历了中小光伏企业的停产半停产状态之后,光伏巨头开始了破产重整,这标志着这个行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洗牌和荡涤污垢。同时,少了政府的更多眷顾,行业发展可能会健康扎实一些。
冯立果为中企联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