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寒冬,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选择裁员。
实际上,在光伏行业整体发展环境不佳的大气候下,英利也受到了冲击。“2012年三季度是光伏企业最不好过的时候,以我们自身为例,当季的出货量仅有500兆瓦左右。”英利内部人士对记者说。“裁员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但在英利,考虑到企业的责任,决不把这个当做第一选择。”
英利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不让老实人吃亏。”90后员工曾浩然2012年年初从学校毕业,来到英利宣传部工作,他将英利比喻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工会活动丰富多彩,员工队伍善于创新。记者了解到,在英利第一届技术创新博览会上,600余项科研成果80%都来自于一线员工。曾浩然还向记者介绍,新员工入职后,英利会组织多次企业内部培训,一线工人的培训机会会更多。
“企业怎么对员工,员工就怎么对企业。”在采访中,梁田多次向记者阐述了这层意思。工业制造企业发展离不开熟练的产业工人,对于乍暖还寒的光伏行业来说,在新一轮博弈中,谁的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多,谁就拥有复苏的先机。
新能源产业的春天终将到来
人才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外部反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整个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导致华锐陷入大幅度裁员、盈利困难的处境,这并非个案。
据报道,风电、光伏行业已出现规模性裁员现象,新能源研发人才面临困境。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2012年风光不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风电、光伏行业亏损潮正在蔓延。截至目前,已经发布2012年业绩报告的风电、光伏上市公司,几乎全部显示为亏损。
行业低谷的背后是市场盲目性的先天缺陷。皇明太阳能集团品牌副总监周春玲告诉记者,作为基础性能源的光伏和风电产业,从一开始就是政府催生的市场,只要是市场,就会有盲目性。
中国光伏和太阳能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八九成的产能依赖于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欧盟光伏和风电市场,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补贴。然而,欧盟深陷债务危机后,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已经拿不出巨额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导致欧盟市场急剧缩小。
同时,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近七八成的市场依靠国外,这本身就是很不健康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国外,早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只是时间问题。”一位光伏产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国际市场遭遇困难,国内市场又如何呢?
金风科技总经理王永曾向媒体表示,由于前几年持续的产能过大,目前国内风电设备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即使2012年中国风电并网规模世界第一,其产能大概仍有30%~40%的过剩。
在记者采访中,接触了多位行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即使现在市场遇到了低谷,新能源产业依然是朝阳产业。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焦虑,只有很少人会选择转行。
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马胜红对中国的新能源人才做过调查,该调查认为,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是持续性增长。“我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人才过剩,相反,我认为这方面的人才还很不足。”日前,马胜红对记者说。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米增强也认为,虽然目前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行业对新能源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作为学校,我们也会根据行业发展调整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被问到今年华北电力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米增强表示,就目前来看,“情况还是不错的”。
“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壮大,根据产能需求扩大招聘,我们也很欢迎其他企业分流出一些技术能手,我们的大门向他们敞开,希望他们在合适的时候愿意加盟。”英利负责人表示。
不管寒冷与否,张南与其他身处这个行业的人员坚信,新能源产业的冬天迟早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