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就在中国光伏产业由于欧美举起“反倾销”“反补贴”大棒而遭受灭顶之灾、哀鸿遍野之际,已经有外资巨头开始了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收购和战略布局。一家名叫“SMA太阳能科技集团”的德国太阳能龙头企业已经完成了对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有限公司72.5%股权的收购。这一表面上十分正常的跨国收购引起了国内其他同行企业的不安和恐惧,他们担心这很可能是外资太阳能巨头为占领控制中国即将爆发的太阳能市场而采取战略行动的第一步。而且这家外资巨头和欧美掀起的双反浪潮似乎有着某种关联,这让外界充满了疑惑和猜疑。或许,中国光伏产业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线调查
一边受益“双反”,一边乘机收购,享受补贴
外资巨头掠食中国光伏“剩宴”
2012年12月20日,全球光伏逆变器巨头——SMA Solar Technology AG(下称“SMA”)公告称,已与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兆伏爱索”)签署合同收购其72.5%的股权。经计算的收购价格为1.6亿元人民币。
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项收购,标志着占有全球市场40%份额的SMA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争夺未来3年200亿元的逆变器销售市场。”
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太阳能通过太阳电池组件转化为直流电能,再通过光伏逆变器中的功率变换及控制系统将直流电能转化为符合电网电能质量要求的交流电。它不仅具有直交流变换功能,还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太阳电池性能和系统故障保护功能。因此,一直以来在光伏产业链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令该收购案显得扑朔迷离的背景在于,SMA与在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动“双反”的背后推手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和联系。此轮收购到底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正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有待破解的疑问。
“这次收购可能对年轻的中国逆变器行业造成长远的损害。”另一家曾经被SMA列为在华收购目标的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并认为其蓄谋已久。
“双反”压价
对于SMA与兆伏爱索的这起并购,外界在惊叹SMA灵敏商业嗅觉的同时,更佩服其在本次收购中的“一石多鸟”策略。
首先,欧美光伏企业推动了“双反”调查,使中国光伏企业集体陷入低迷,客观上为SMA创造了低价收购中国公司的绝佳机会。
根据SMA的公告,兆伏爱索的企业价值确定为3.19亿元,在此基础上扣除负债后,才得到公司股权的价值,也就是收购价格。根据业内人士的估计,兆伏爱索的负债在1亿元左右,那么兆伏爱索的股权估值为2.2亿元,所以,SMA所收购的72.5%股权价值1.6亿元。也就是说,SMA仅以1.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控股了一家国内排名前5的公司。
兆伏爱索是2012年1月江苏兆伏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兆伏”)和江苏爱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索”)合并而来的。2011年4月,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曾投资兆伏,当时兆伏的股权估值在4亿元左右,而爱索也曾在2011年以2亿~3亿元的估值寻求股权融资。因此,在合并时,兆伏爱索股权的市场公允价值应不低于6亿元,此次2.2亿元的收购价格相当于三折大甩卖。
兆伏爱索并不是唯一一家因“双反”估值大幅下滑的企业,2012年中国光伏逆变器制造商经营都很困难。以行业唯一上市公司——阳光电源(9.300,-0.63,-6.34%)(300274.SZ)为例,其2012年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905万元,同比下滑15%,净利润1680万元,同比下降65%。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的同时,现金流也极度紧张,阳光电源前三季度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2.3亿元,同比下滑167.14%。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双反’所造成的中国逆变器行业的困境,使兆伏爱索低价割肉,也是SMA砍价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另一个悲观的观点则认为,继兆伏爱索之外,更多的逆变器企业很可能会步其后尘,成为外资公司的囊中之物,而对于SMA来说,它则有了更多的猎物选择。
其次,SMA通过并购消除了竞争威胁,同时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好了准备,通过并购本地企业解决潜在的市场准入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SMA是全球逆变器市场和技术的绝对领导者,在国际光伏产业大名鼎鼎,拥有超过30年的历史和5500名员工,在德国光伏市场的鼎盛时期,SMA曾经占据超过70%的全球市场,此后,虽然伴随德国市场的萎缩,SMA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逐渐降至40%,但其老大地位仍是其他企业无法撼动的。
至于中国的逆变器行业状况,“与光伏电池片和组件行业不同,中国的逆变器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国际竞争力不强,所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超过10%。但是,中国企业发展很快,对于SMA等国际巨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国外一些区域市场,中国企业与SMA形成竞争。比如,格瑞特、阳光电源在欧洲,兆伏爱索在澳洲,冠亚电源在泰国。但是,SMA的大本营——德国市场(目前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产品由于竞争力、市场渠道和贸易保护方面的种种原因,几乎无法进入。”上述业内人士说。
SMA的本次并购可以在局部市场上起到消除竞争威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SMA通过此次并购可以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为分享中国市场的大蛋糕做了准备。
按照SMA的收购策略,SMA第一步收购兆伏爱索72.5%股权,而且有权随时收购剩余股权,也就是说兆伏爱索收到的钱,100%由SMA享有。业内人士分析,SMA这种两步走的安排可能是为了保留兆伏爱索部分内资企业的身份,以更有利于参与国内光伏项目。对于中国这个亟待启动的庞大市场,借助本土企业掌握中国的技术标准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铮告诉记者:“尽管中国加入WTO之后,很多行业的外资准入已经不存在问题,但是即使在WTO框架之内,各个国家也会倾向于利用政府采购或相关的技术标准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光伏产业也不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光伏逆变器产业,虽然不存在外资进入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上网的技术标准的差异,外资企业一般很难进入一国家的光伏逆变器市场,即使如SMA这样的技术老大同样也不例外。”数据显示,过去几年,SMA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直不到5%。
欧美“双反”背后推手?
SMA与欧美对华“双反”的背后推手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众所周知,这两年中国光伏行业遭受灭顶之灾,而最为致命的打击来自于美国和欧盟对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双反’之后,中国企业的欧美市场大门几乎完全关闭,大量中国光伏企业因此倒闭、破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欧美‘双反’的始作俑者是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
记者查阅的资料显示,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 即SolarWorld的美国子公司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2年7月25日,SolarWorld正式向欧洲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的光伏电池板启动反倾销调查。
而对于SMA与SolarWorld之间的关系,SolarWorld网站有这样的表述:“SolarWorld能够利用好长期使用SMA产品的经验,SMA在效率、耐用、性价比和服务等方面是德国市场的领导者。SolarWorld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由SMA逆变器来优化增强。SMA逆变器完美地诠释了SolarWorld对质量的定义。”
显然,SMA是SolarWorld的供应商,SolarWorld优先使用SMA的逆变器并在公司网站上首先推荐了SMA产品。SolarWorld与SMA之间的密切关系让业内人士开始怀疑SMA在“双反”中的利益。
知情人士向记者指出:“SolarWorld与其德国同乡SMA有着非常密切的业务关系和共同的商业利益,2012年11月,SMA的创始人Guenther Haeckl被任命为德国太阳能协会(BSW)总裁,而BSW早在2009年9月就开始了酝酿对华光伏产业的反倾销调查。”
2012年9月25日,SolarWorld给SMA创始人Günther Cramer颁奖,高度评价了Günther Cramer在光伏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SolarWorld美国的负责人Kevin Kilkelly在颁奖典礼时表示:“我们将继续赢得在这一领域的领导者地位,今年爱因斯坦奖也反映出,无论是在欧洲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太阳能的潜力。”
Kevin Kilkelly没有指出的是,这一潜力市场正在向中国转移,而进入的时机则非常重要。此时的中国光伏市场,正是混沌初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时刻”,企业如果不能从“双反”中挣扎站起,则面临死亡或被吃掉的威胁,而一旦存活下来,中国光伏产业的春天就即将来到。
具体到本次收购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双反’对于中国逆变器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双反’对中国光伏电池片、组件制造商造成致命打击。这些企业是中国逆变器公司的客户,它们陷入危机,使逆变器公司的应收账款和现金流受到严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原来是中国开发光伏电站项目的主力军,‘双反’后,它们无力再投资开发电站项目,直接导致今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3~4GW左右)远低于预期(5~7GW),从而,中国逆变器公司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第一的阳光电源今年业绩的大幅下滑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SMA选择了对中国逆变器企业的收购。
尽管同业竞争者对这起收购颇有微词,并认为SMA是蓄谋已久的“双反”的幕后推动者和最终的受益者,但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资深国际贸易律师张毅则告诉记者:“现有材料很难证明SMA就是‘双反’的参与者和幕后推手,在缺少更直接证明的情况下,SMA只是一个客观的受益者。”
中国战略学会教授金思宇则指出:“这不排除是外资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而反观我们的国内企业,由于缺少对世界产业格局以及趋势的准确把握,缺少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投资产业容易‘一窝蜂’,然后盲目扩大再生产,不仅没有利润,投资也很难回收,最后不得不放弃或者贱卖。”
中国市场机会
高盛研究预测、高华证券研究预测均显示,2013年,亚洲,尤其是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
高盛报告甚至指出:“2013年,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8.0GW、9.0GW、10.0GW,即使以保守方式估算,按8元/瓦计算,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国光伏市场总量分别为640亿、720亿、800亿,三年市场总量将高达2000多亿。”
再来看光伏逆变器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透露:“光伏逆变器的成本在光伏项目中平均占到总成本的5%~10%。即使按逆变器占整个光伏市场7%的比例计算,逆变器市场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将分别达到45亿、50亿、56亿,三年市场总额达200多亿元。” 一份来自中国政府方面的规模显示,“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0GW,按8元/W计算,总投资将达到3200亿元,逆变器大约占总投资的7%,即224亿元。”
由此,中国光伏产业最终将会因为国内市场启动而变成一场“盛宴”,这也正是国际巨头的战略目标所在。
而从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格局来看,过去几年,欧洲市场都占到全球太阳能总安装量的70%以上,这也是SMA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的契机所在,但是从2013年开始,欧洲市场将开始下滑,德国、意大利等主要欧洲市场将大幅萎缩,SMA就于2012年10月发出公告,由于欧洲市场需求下滑,SMA已经公告2013年可能出现亏损,并且宣布了裁员。这是SMA急于开拓新市场的原因。
来自海外媒体的报道显示:“SMA管理委员会预计公司2013年的销售在9亿到13亿欧元之间,而2012年,SMA的市场业绩已经达到13亿到15亿欧元,即使是通过竞争性价格(如降价)和技术革新,都不足以平衡市场需求大幅下滑所带来的销售下降。”因此,SMA管理委员会通过了在世界范围内裁员450人,并削减600名临时工的计划,并表示“最好有一个盈亏平衡的预算,但不排除可能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新市场就成了SMA必需的选择,SMA首席执行官Pierre-Pascal Urbon 先生在收购签约后表示:“在未来数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我们有望成功打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并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SMA对于兆伏爱索的收购一旦成功,SMA就可以通过兆伏爱索将逆变器产品销售给国内光伏项目,由于国内光伏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的补贴和投资,因此,国内光伏项目实际是将国家补贴的资金用来采购逆变器,兆伏爱索销售的产品得到一部分国家补贴的资金。由此推导下来,SMA就成为了国内补贴的真正受益者。
而据业内人士表示,当今中国对光伏行业的补贴在全球市场上居于较高的水平,这也是外资巨头看中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对于现有的补贴政策,高盛报告中曾经有详细的表述,比如“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8 月1日宣布了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含税)。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 月1 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 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发改委日后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
“虽然太阳能组件价格以及装机成本同比大幅下降(从1.35美元/瓦和2.55美元/瓦分别降至如今的0.6美元/瓦和1.51美元/瓦),但 2012年年初至今发改委一直将太阳能装机项目的补贴电价保持在每千瓦时1元。因此中国中西部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杠杆内部收益率普遍较执行补贴电价政策之初更具吸引力。”
这显然让业内的竞争企业深感不安,“我们不禁要问:欧美‘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关上了欧美市场的大门,中国光伏企业将无法享受欧美国家光伏补贴政策,与此同时,欧美行业巨头却从后门而入,堂而皇之地享受中国政府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投资和补贴,这合理吗?” 一家竞争企业负责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