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合肥发展新能源的大项目,晶澳、赛维LDK由省市领导亲自招商引进,落户合肥的时间均在2010年前后,彼时正逢中国光伏景气高点。根据规划,合肥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中国“光伏第一城”。晶澳合肥基地项目总投资135亿元,预计建成后成为全球最大的3GW太阳能一体化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60亿元。赛维合肥基地首批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预计投产后年销售收入约100亿元,年纳税不少于5亿元。
目前,两家企业的首批生产线都已投产,但预期中的税收目标已难实现,双双陷入困境。好在合肥不放弃。在遭遇危机后,晶澳由电池片向组件生产商转型,期间安徽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撬动合肥基地的组件产业链需要20个亿,总部调拨了10个亿,地方政府帮我们融到10个亿。”晶澳合肥一位高管说。
转角遇上“国字号”
眼下,整个行业寄望于光伏应用,光伏电站开始新一轮大热。“现在银行系统出了新规定,不支持光伏产品,转向支持电站。”曹明镜告诉记者。然而,他也坦言,“电站的成本不是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能够承受的。”
“事实上,只有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才能享受到国家的标杆上网电价待遇,一些民企是没有能力涉足这一领域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牵涉到城市建设规划、对建筑物重新设计改造等,成本往往难以估量。
对于很多正在发展光伏应用的大城市来说,电站的选址本身就是一个瓶颈。按照合肥金太阳示范工程在“十二五”末完成200兆瓦屋顶光伏电站的目标,目前尚有100多兆瓦未完成,需要屋顶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合肥金太阳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大型屋顶资源并不丰富,加上有些受条件限制无法建站,给今后光伏电站发展带来制约。另一方面,合肥的光伏发电条件并不优越。据介绍,西部地区1瓦光伏大概可发电3-4度,合肥仅能发电1度。“对地方政府来说,做电站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可帮企业消化产能。”有券商分析师如是认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未阻挡地方发展光伏的梦想。对于寒冬中的光伏企业来说,道路却难言坦荡。不仅仅是恶性竞争,转角还遇上了“国字号”。如果央企强力介入,地方政府、民企又将进入新一轮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