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叶才开始起步的中国光伏产业,走了一条三十几年前的老路:两头在外,而且是一种膨胀得极快的、更加彻底的两头在外。
中国光伏产业的膨胀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第一条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2002年在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投产,开始是亏损的,2004年无锡尚德的利润号称2000万美元,2005年12月尚德电力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4亿美元。
从此时开始,中国的投资者们似乎看到了太阳给大家送来的“金矿”:第一,符合世界追求新兴清洁能源的大趋势,欧美国家对太阳能发电用户实行的补贴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第二,太阳能发电总体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无论是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是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
闻风而动的中国投资者们蜂拥而至,直到2012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浙江一省就有200余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果众多的中国企业具有真实的全链条研发、生产、销售能力,辅以广阔的内需市场,那么中国光伏产业的世界第一就实至名归,可惜不是。
中国光伏产业的非理性狂热始于2007年,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只干两件事:核心零部件靠进口,市场靠价格战。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做到世界第一,并不掌控核心原材料生产技术,95%以上的产品靠海外市场消化,高科技产业做成了血汗工厂。
光伏电池利用的是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对光照的敏感性和P-N结的光电转换性,是半导体材料从弱电应用向强电应用的跨越性发展。简而言之,半导体P-N结在受到光照时电子会从结的一边单向地跑到另一边,当代科技解决了把电子的单向流动从水滴变成涓流再变成巨川的理论和工业化,光伏电池应运而生。
在从光到电的具体实现上,目前已经产业化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材料分为三大类:一是晶硅材料;二是多元化合物薄膜材料;三是聚合物多层修饰材料。以上三大类材料各有优劣,目前产业化规模最大的是第一种,发展迅猛的是第二种。
毫无疑问,这些材料的核心是形成具有单向电子流动特征的P-N结。剩下的问题就是为P-N结聚集光源、接出电流等配套工艺。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都走硅材料路线,硅材料路线有五大工艺环节,高纯度多(单)晶硅材料生产→硅锭(棒)制作→硅片切割→电池芯片制作→组件及系统封装。
中国数百家光伏企业,绝大多数都挤在组件及封装环节。而这个环节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利润最低,据统计,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环节的利润率在39%左右,而组件及封装环节的利润率仅有3%,相差10多倍。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