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峰回路转”来形容中国光伏产业当下的状态似乎一点都不为过,从此前的光伏巨头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的濒临破产,到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再到日前曝出的电网为“光伏并网”让利近6亿元,一出又一出的“大戏”似乎在告诉外界,中国光伏发电的苦尽甘来。
为支持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国家电网承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免收验收和调试、电能计量装置安装等费用。电监会表示,仅11月份,电网累计受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报装业务123项,让利金额近6亿元。可以说,此项扶持措施,对光伏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因为,此举意味着,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已经不局限于对光伏产品的出口;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启动,也会迅速释放潜在市场需求,解决目前的大批过剩产能。
但是,仅有国家的帮扶就可以解决目前桎梏于市场的产能过剩吗?显然,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众所周知,新能源作为我国先前设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由于资源可再生、转换最直接和使用最清洁等等被视为新能源中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而在高额利润、支撑新兴高技术产业的驱使下,各地方均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短短数年时间,“大干、快上”成为光伏产业的代名词,股市圈钱、地方政府帮助融资已成为业内常态,以至于行业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很明显,光伏企业“大干、快上”的背后,明显存在着相关决策部门的助推和政策性失误。在“唯GDP论”和高额出口补贴的世道里,诸多问题的最终爆发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欧美“双反”的出现,恰恰打破了此前的迷梦。使我们明白:市场出现的问题,最终的解决还必须依靠发挥市场调配机制来解决。
最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该在通盘考虑后,把光伏发展的重心专业到培育内需市场上来。当前我国GDP已处于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作为清洁能源的光伏市场潜力巨大。从欧美发展来看,目前光伏已经从电站扩展到了以屋顶、幕墙、窗户和大棚改造的应用领域,而中国在应用领域还处于空白。在没有通过市场调配的完善的国内市场和产业作为基础,想解决目前的国内产能过剩也只是“痴人说梦”。
其次,政府应该转变发展产业的固有思路,从支持光伏产品的出口,转向支持国内产业的技术研发。目前国内的光伏设备、材料大都依赖进口,中国的光伏企业完全是来料加工,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外同行拼价格战。此种粗放式的产品生产模式,不但技术水平低下而且行业竞争激烈,容易产生大量的产能过剩。而此前,国内对光伏产品的补贴,大都存在对技术研发补助偏少,对产品本身补贴很高的问题。如能改变补贴制度将可鼓励和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并利于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要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用市场而非政府的力量,来调配对像光伏产业这样的高新技术的政策指导能力,要在产业的上下游,如设备产能、电网规划、建筑规范等方面加强市场自身协调,让光伏产业发展出自身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诚然,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领导班子提出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面对目前国内外光伏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政府已经在反思破解之道。而在国内光伏产业的下一步发展中,不但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还要改变以往的产业发展思维。正可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找出问题并切实改革才能使国内光伏产业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