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光伏业者的梦想:很多人认为这个朝阳产业就像是初升的太阳,就算有一点乌云也不会阻挡其发展的势头,但除了2010年天气稍转晴好之外,2012年的光景更惨,而2013年则是前途未卜。对于很多光伏产业的淘金者、昔日的业界领袖和财富神话的创造者来说,即将逝去的2012年将是他们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的转折之年。他们的财富和职业生涯的戏剧性变化,就像是过去五年来太阳能多晶硅价格过山车一样的变化曲线:大起大落,起伏跌宕(图1)。
这不仅是一个比喻,在过去五年里,多晶硅工业及其多晶硅价格的演变,的确对整个光伏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美国设备厂商应用材料退出薄膜市场到瑞士厂商欧瑞康的破产、从中国保利协鑫的崛起到江西赛维的衰落等等,都直接和多晶硅有着直接的联系。除非太阳能光伏技术在未来3-5年里有突破性的革命,未来多晶硅工业的发展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整个光伏产业的命运。
2012年秋天,光伏界两大“英雄”双双走下“神坛”。为了重振投资者的信心,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和江西赛维的彭小峰被迫辞去总裁一职退入幕后。媒体对此做了很多不得要领的报道,分析他们的得失。其实,尚德和赛维都是被多晶硅“害死”的。
尚德和美国MEMC的巨额多晶硅长单及保证金加上尚德在全球范围、“撒胡椒粉”式地投资多晶硅公司,让尚德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和管理负担。而赛维的多晶硅项目则是大而不当,且项目供应商的“阵容”过于豪华和铺张,其一家美国项目总承包商光在菲律宾就安排了100多人的团队来保障工程后勤支持,非常地夸张,其开销之大可以想象。加上缺乏有效的工程管理,赛维在江西的多晶硅厂开工日期一拖再拖,结果错过了多晶硅“暴利”的大好时光,导致一投产就赔钱的尴尬局面。中国光伏工业的“成本之王”,连养猪养鸭、楼馆堂所都联成一体的“集大成者”保定英利差一点也在多晶硅上“栽跟头”,赔了一百多亿下去到现在还没有弄出什么名堂来。与之对比,那些对多晶硅“敬而远之”的中国主流厂商目前的日子相对要好过得多,其中包括常州天河和苏州阿特斯等。
多晶硅影响光伏产业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其在短短的2~3年里改变了光伏产品和光伏应用系统的成本结构,使得从硅片、电池到模组的一系列产品迅速从盈利转到微利阶段。2年前,中国一线品牌的模组销售毛利还可以维持在25%左右,但目前的毛利连10%都不到,很多产品甚至亏本经营。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光伏工业产能大量过剩、光伏系统安装补贴不断下调之外,和多晶硅价格一蹶不振也有关。因为市场上预期有充足而廉价的多晶硅原料,光伏产品买家就不愿多花一分钱购买模组,而其实模组制造商因为受到多晶硅长单的限制,并没有立即从廉价的现货市场上得到好处,因而导致毛利下挫,他们也只好把压力尽量“传递”给电池和硅片供应商,所谓“荣辱与共,”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根据EPIA预测的全球光伏系统安装量和SEMI即将发布的全球光伏制造业数据库,即使目前持续的产业低迷在未来12个月内淘汰一大批二线多晶硅制造商,太阳能多晶硅在未来几年里还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图2)。
原因在于,尽管全球一线大厂如保利协鑫、Waker和OCI等已经决定推迟扩产,但很多中国的一线大厂过了“休眠期”后,在政府和银行支持下,产能可能重新释放。另外,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本已进入多晶硅制造业。2014年左右,中东生产的多晶硅将加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目前供大于求的局面(图3)。因此,期待多晶硅价格明显上扬似乎不太现实。
多晶硅影响光伏产业的第三个方面是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多晶硅的价格除了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外,其生产制造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一些厂商的运营数据和销售利润,目前多晶硅领先制造商的生产总成本在每公斤20美元以下是可行的。由于产能的扩大和晶硅价格的长期性疲软,影响多晶硅生产成本的主要压力来自电力成本。
预计未来2-3年,国际一线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有望控制在每公斤15-17美元,在有合理利润的前提下,多晶硅的售价有望稳定在每公斤20-23美元左右。在更长一点的将来,新一代大容量、低能耗西门子反应炉和冷氢化技术有望使得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到每公斤15美元以下,而来自流化床技术的竞争也有助于加快多晶硅生产成本降低的步伐(图4)。这些技术因素加上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使得多晶硅价格强力反弹的任何希望落空。
廉价、高质量多晶硅的一个可能的深远影响是,也许无需有力的政府补贴,高效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就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光伏市场奠定物质基础。其副作用是,一些看似大有希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也许永远没有机会发展成为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那样的主流产品,当然,那些各式各样的非晶硅技术和产品还会有各种应用,但仅局限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航天,BIPV市场等。
当然,在这样的格局下,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及模组厂商也必须做好转变,因为生产这些产品将是一个微利的行当,产业链的利润将主要来自下游的发电系统制造和运营。事实上,光伏电池及模组厂商已经开始接受这个事实,重新调整和定位自身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多晶硅生产和技术的迅速演变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