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美国针对我国光伏产业提出“双反”调查后,今年9月,欧盟正式对我国光伏电池发起迄今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随后,中国4家企业分别针对美国、欧盟以及韩国的太阳能多晶硅企业提出“双反”调查。目前,欧盟以及中国的调查正在进行中。
近10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16家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在全球光伏电池组件及多晶硅产量前10强中占据4席,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塞维LDK等在最鼎盛时期市值均高达百亿美元。然而,随着产能严重过剩、超低价竞争等隐藏在风光之后的问题一一浮现,资金链断裂、美国和欧盟“双反”的雪上加霜等一系列的打击,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寒冬期”,90%的市场岌岌可危,大多数光伏领域的中小企业停产、大企业亏损,中国光伏产业的出路何在?
缺乏内需市场,技术门槛低,中国的光伏行业实际上是低端外贸模式的翻版———虽然隶属高科技新能源领域,却是高科技领域的劳力出售者。目前,整个光伏产业几乎是“三头在外”的模式: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这种模式使国内一些光伏企业承担了多晶硅生产中高污染、高耗能的后端生产环节,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很高,这都直接影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生命力。
光伏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于低成本发电,其实现途径包括光电转化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及组件寿命提升3个方面。其中,转化效率的提高依赖工艺的改进、材料的改进以及电池结构的改进。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硅太阳能电池为例,大面积、薄片化、高效率以及高自动化集约生产是其发展趋势。通过降低电池的硅材料成本,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与延长其使用寿命来降低单位电池的发电成本;通过集约化生产节约人力资源,降低单位电池制造成本;通过合理的机制建立优秀的技术团队,充分保证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是未来光伏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光伏企业中已有不少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已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例如,海南英利为了度过“寒冬期”,通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5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创新成果,加快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进程,以作为当前危机之下降低成本的利器。而身为国内生产光伏逆变器的龙头老大,阳光电源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更是由来已久,通过其创始人自上而下向员工灌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设立了分工明确的知识产权部门,建立起完整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同时通过专利战略和检索分析等手段追踪领域内先进技术,以便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目前,阳光电源已提交270件专利申请,且自企业资产过亿后,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其专利申请类型更加侧重于发明专利,至今已提交了100多件发明专利申请。阳光电源通过专利积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应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作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历过“寒冬”期的优胜劣汰,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做好产业整体规划的同时,鼓励生存下来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从而确保整个产业健康发展。